贝贝文库 > 学生会工作计划 > 2024年社会个案工作的案例分析范文(22篇)

2024年社会个案工作的案例分析范文(22篇)

小编:紫衣梦

范文范本是根据某一特定主题或类型的写作要求而创作的样本文章。这些范文范本涵盖了各个领域和主题,有助于我们拓宽写作思路和提高写作能力。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的体现,一个方面在课前的准备(包括教学设计、资源准备、课件设计等)上,另外一方面在于上课时对课堂的控制。而网络互动本身又存在多种互动类型,其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创新是模式转变的亮点与难点所在。

实施网络互动模式,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与更有意义,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备好课本,而且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资料用以制作网络课件,这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等,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有机的整合起来,运用到局域网中得到高速的传输。

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设计要在课件的制作中体现出来,对学生在利用网络课件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作出适当的预测,并且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而网络氛围下,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与材料的整理与加工,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的对新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

网络氛围下,电脑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有很多方法。利用网络课室操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或帮其寻找学习的伙伴,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及时补救。利用自制的课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自主探索,进行合作学习与讨论,提出学习目标与课堂作业要求等等。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尽快了解老师对学习的评价。对课堂气氛的调动与控制以及其它控制。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扩大学生的知识摄取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减轻学生学习的身心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等等。

相应对策:在线测试(目标测试):精心设计的问题陷阱、极具挑战性的测试题目(游戏)、生动活泼的激励画面、体现教学目标的测试内容等等,让学生在测试中可以重复学习基本内容知识,达到认知方面的目标。

问题:二、聊天室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网络上的讨论组是自由的聊天空间,如果教师使用得当,它为教学提供了方便的讨论与共同探索的气氛,如果使用不当,它则为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提供了随便说话开小差的机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相应对策:这其实正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显示的时候。教师要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出现问题即使的控制,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进行讨论。教学系统平台的主要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

4月15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小美(化名)。今年才满18周岁的小美,头发金黄色,穿着时髦,左手腕部有纹身。她来自青墩农村,是家中独生女。因容留他人吸毒,小美被盐都法院判处拘役三个月。

“听人说这个没有瘾,还能减肥。我就‘溜’了几次。”“溜冰”是许多年轻人对吸食冰毒的通俗叫法。去年11月、12月和今年1月,小美先后三次购买冰毒吸食。第一次吸食时,小美忐忑不安。那次吸过,她两天没吃饭,“感觉到饿,就是没有食欲。口干,不想睡觉,就通宵上网。第二天上班时没精神。”

初中毕业后,小美帮人家卖过餐具、鞋子、化妆品等,做过咖啡店营业员,都因工资低,频频换工作。后来,她在市区一家ktv做服务员,在那里她认识了提供冰毒的阿娟(另案处理)。在小美的租住处,小美和阿娟先后三次吸食,每次花费在300元左右。

直到被民警抓获,小美才感到害怕。在法院审理阶段,小美从法官那里了解到了冰毒的危害,“听得我冷汗直冒。早知道这些,打死我都不会碰的。”

从小受父母娇惯的小美,事发后一直是母亲帮她处理有关事情。“至今没敢告诉爸爸,怕他受不了。”现在,小美在学习化妆,她想自己开一个小店,“这辈子都不会再碰那东西了。”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整合案例分析

社区整合社会工作是新时期社会工作领域的实务方法和理念,既继承了社会工作产生之初的服务本质,又形成了追求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服务理念。那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整合案例分析,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社区整合社会工作属于马克思主义批判范式,与其他范式相较而言,它具有批判性,并吸收了增权的观点。其主要的观点如下:

(一)万物具有生态性

世间万物都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关键一环,人类作为生态链中的一环,与其他物种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影响着自然界及其他生物的变化。社区整合社会工作生态视野中包含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永续发展的理念,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人类对自然界形成影响的活动中,基本的行动单位是社区,因此社区中的人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价值立场具有批判性

社区整合社会工作视角可以让社工觉察到社会工作对象的困境是否是所在社区环境及社会结构因素造成的。社工只有引导社会工作对象坚持批判立场,随时随地觉醒所处的时代。对一个人的发展如此,对一个社区的发展也是如此。

(三)资源具有社区整合性

社区整合社会工作不仅要求发现较易发掘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而且应该以社区为起点,寻求并社区整合个人、家庭、邻里层面,社区层面及社会层面存在的潜在资源,使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和分配,让社会工作对象获得应有的资源。

(四)强调要激起社区居民自我意识的觉醒

由于社区整合社会工作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想,它对社区居民民主意识的建立持有支持的态度,希望通过创造社区居民的公共空间,鼓励居民们在公共空间中讨论共同的议题,同时培养社区领袖,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引导社区居民建立民主意识,学会运用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

(五)社会工作者是多重角色

社工在社区整合社会工作实践中不仅要全面熟悉和了解社区情况,而且要有开放的心态,引导社区居民集思广益,同时让居民愿意接受社工和社会精英人士的行动策略,因此社工在这个过程中要扮演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一方面,社工要引导社区居民发现和识别社区最迫切的公共议题和共同需求,鼓励居民敢于与现实做抗争、批判固化模式,在困境中看到转机。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设立适宜的服务目标。由于社区整合社会工作强调生态和社区的双重视野,所以社会工作者要把握“生态中人”和“社区为本”的理念,制定出人与自然有机发展的目标。

根据社区整合社会工作实务的方法,本文以一家暴案例为例,进一步说明社区整合社会工作视角的理念,以下是案例的具体介绍。

(一)王某家庭资料

王某一家住在深圳市龙华区某一小区,王某40岁,大学毕业,婚后经人介绍成为龙华区某保洁公司管理人员,平常有空闲时间还会兼职其他工作以支持生活开支;王某丈夫47岁,大学毕业,2000年来深圳创业做生意,曾赚过很多钱,但由于丈夫脾气越来越暴躁,曾与其合作的生意伙伴大多认为丈夫的脾气和习性过于浮躁而逐渐减少了合作机会,导致从2010年开始生意下滑,之后几乎没有大的起色,生意下滑后丈夫无固定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来自王某,丈夫脾气暴躁,有了好赌酗酒的不良习惯,经常无故辱骂王某及其子女,有时甚至殴打王某;王某有两子一女,大儿子念初二,学习成绩中上游,二儿子念初一,和哥哥妹妹的感情很好,小女儿念小学五年级,学习很好,在王某的鼓励下经常参加学校课外活动,性格活泼,喜欢与人打交道;王某的父母住在老家安徽,身体状况良好,家境中等,他们已了解王某的家庭问题,支持王某所做的任何决定,王某父母年事已高,无法为王某提供坚实的经济援助,但表示始终在精神上予以支持和协助;王某弟弟住在安徽但不与父母同住,弟弟与弟媳大学毕业,找到国有企业的工作,经济状况较好,弟弟认为王某是嫁出去的女儿,平时与王某除了过年过节的一些礼尚往来,其他时间都没有密切往来,但丈夫生意失败后,案主会因为自己子女学费凑不够的问题向弟弟借钱。

王某的婆婆在王某公公去世后住在安徽,与王某很少互动;王某邻居也很少与王某有来往,邻居曾目睹王某遭受家暴,不敢主动跟王某说话,王某也觉得家暴是很丢脸的事,不愿意与邻居对视;王某所在社区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王某由于没有地方可以求助,因而找到社区所设立的妇女儿童权益维护中心,跟中心的工作人员和社工员建立起了联系。

(二)王某受暴史

王某与丈夫1998年结婚,王某丈夫在生意下滑后一直没有稳定工作且脾气暴躁常无故辱骂及殴打王某,丈夫甚至趁王某外出工作时强迫子女喝下整瓶啤酒,使王某在工作时还要时刻为子女安全担心。丈夫对王某及子女有精神和肢体上的暴力,使王某和子女生活于不安和恐惧之中。2010年以来的家庭经济支出几乎由王某承担,王某对丈夫的家暴感到痛心,在经济压力及家庭暴力下,王某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

王某丈夫曾在2011年无故离家,王某无法得知丈夫去处。讽刺的是,王某丈夫无故离家让王某感到生活平静很多,还很害怕丈夫会突然回家再次伤害王某和子女。到了2012年3月,王某丈夫突然回家并向王某表达悔过之意,王某看在夫妻十几年的份上同意与丈夫重新开始新生活,但是王某太天真,丈夫的言行举止很快回到原来的模样。2013年9月,丈夫以母亲病重为由回安徽老家照顾母亲,再次离家。2010年出现多次家暴后,王某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跟丈夫多次提出离婚,丈夫都恶言相向,现在母亲病重,已无心解决婚姻问题。

依照社区整合社会工作的思路,社工对这一案例的介入应该从王某所在社区着手,通过改善社区环境,推动微观层面的个人、家庭、邻里的改变,促进宏观层面关于妇女儿童保护的社会政策的完善,让人们能够重新正确看待妇女儿童在家庭及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以下分别是对案主的个人、家庭、社区层面的问题及、需求、资源的分析。

(一)个人、家庭层面的问题分析

王某面临的主要困境是由于几年来受到丈夫的暴力对待,她已经摆脱不了这种心理阴影了,家里的经济来源大多也来自王某,这种身体、经济和精神上的多重压力给王某的生活频增忧愁,这让她很难有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另外,案主王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家庭中不公平及社会地位不平等的批判意识,在多次受到伤害后仍会感性地选择原谅丈夫的错误,建立这种社会批判意识对解决王某心理阴影的问题很关键。

从王某的家庭情况和邻里街坊的态度,可以看出她无法在最亲近的圈子里找到理解、帮助她的人,而王某找到社区妇女权益维护中心咨询,说明她非常想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据社区妇女维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王某是为了自己辛苦拉大的三个孩子着想,不希望家庭的不和睦造成孩子们未来的不美好。因此,从个人来说,王某有一股潜力应付眼前的困境,她需要社工提供一些机会解决这些困难,处理过去堆积的心理阴影,获得更好的人格社区整合。

在家庭层面,王某丈夫的家暴带来了很多家庭矛盾,如王某害怕与丈夫相处而有了夫妻不和的问题;家暴还造成这个家庭在社区内长期建立不了良好的睦邻关系,出现困境显得孤立无援;王某的孩子曾遭到丈夫的不善对待,这样的父亲和家庭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邻里、社区层面的问题分析

经过询问和调查,由于这个社区地处城中村,所以租房、买房的外来务工或从外省来深圳做生意的人相对较多。虽然这个社区的基础设施和相关管理制度相对其他城中村社区完善一些,但社区中因为住户参差不齐,仍然存在社区邻里之间比较冷淡的现象。王某邻居之所以没有跟王某家有来往,曾目睹其王某受到家暴而害怕是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因为王某的邻居是深圳本地人,多少有点不理解外省人的生活习惯和与人交往的方式,这反映了地区文化的差别给这一社区的友好共融带来一定的障碍。而这个社社区的外来人口比较多,虽大都携妻子儿女居住在深圳,但外来务工者的素质大都参差不齐,在对待妻子及子女的方式上多多少少引起了家庭的矛盾,社区里曾出现某一男性外来务工者虐待儿子致死的情况,社区妇女儿童权益维护中心因此而建立,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

生命周期是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之生活事件,它们都对个人的生活产生意义。从这一社区的情况看,城市化的发展给城市带来经济的发展,但也悄悄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在本案例中所体现出的社会问题就是外来务工者的子女缺乏家庭照顾,一些家庭的成员间缺乏关爱导致家庭不和睦。王某所遭遇的家暴是城市化进程中问题反应的一个投影,王某家庭的'生命周期与城市化这一时代背景相遇。

(三)对案主及案主家庭需求的分析

对案主王某来说,她最希望的就是她和子女不再受到丈夫的不善对待,能够拥有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庭,这样才能让她安心工作和照顾子女,子女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个人层面,首先要保障案主及其子女的人身安全,法律的保护是必需的;案主王某几年来心理压力很大,需要引导其做心理宣泄,请社工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及言语宽慰,让案主的心理压力能够获得释放,而在家暴中受到多次伤害的王某急切希望自己手中能掌握一些有关家庭事务的主动权,从过去对丈夫言听计从改变成独立自主、自信的女性,从这一方面看,社工可以引导王某逐步成为独立的女性;在家庭层面,王某想与丈夫离婚,婚姻已濒临崩溃的边缘,但丈夫却刻意逃避婚姻问题,针对夫妻的婚姻状况,可以先再次询问王某及其子女的意愿,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王某及子女的经济权益,解决婚姻纠纷;在人际层面,王某与邻居间的关系很生疏,互相没有交集,而作为社会人,避免不了人际接触,王某有必要与街坊邻居建立适当的联系,对家庭子女照顾的状况有一定的帮助,也可以让王某对外面的世界和人有新的认识,能够以正常心态融入日常的生活。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让深圳城中村社区也逐渐增多,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有不少是外来务工者。城市化的发展给外来务工者带来生存的转机,给城市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也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反映到社区家庭,就可能在日积月累中形成家庭矛盾,因此,王某的家庭问题有一部分是社会因素导致的。在社区层面,王某家庭则需要一个文化共融的社区环境,良好邻里关系的建立是有必要的,让即使有不同文化观念的人相聚在一起也可以能够和谐共处、互相理解和包容,同时还需要有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进行社区日常安全管理。

(四)对案主资源的分析

在个人层面,王某有一份稳定工作和收入,自己的生活有经济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支持子女的日常生活开支;王某主动寻求社区妇女儿童保护中心的帮助,说明她有很强的决心和意愿改变现状,让自己和子女能够有相对安稳的生活;而对于王某与丈夫的婚姻关系,王某向社工反映她不想丈夫在家中的暴行给子女造成无法消除的伤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希望与丈夫离婚,保障子女和自己有安稳的生活,针对王某的这一意愿,社工可以调动法律资源维护王某婚姻自由和子女的人身安全;而王某表达过想改变成全新自我,成为独立女性的愿望,社工可以调动社区资源,让王某可以参与妇女儿童保护中心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独立和自我保护,鼓励王某能主动与外界接触去实现自己成为独立女性的愿望;另外,王某向中心的社工和工作人员均表达过十分想与邻居友好相处,社工在与王某邻居进一步接触后,了解到邻居在亲眼看到王某受到家暴的一幕后虽然不敢与王某家接触,但还是很愿意去理解王某的遭遇,营造一个良好的邻里关系的。

在社区层面,社区里的工作人员考虑到社区的住户参差不齐,在社区福利服务、社区文化营造上一直在做努力,这对改善社区文化环境、促进社区邻里互助有一定的作用,但在社区融合上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而与王某相似,社区里从安徽或其他省份来深圳谋生的居民有很多,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省份,但是在他乡拼搏的艰辛是大同小异的,王某可以在社区社工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扩大自己的交际面,与社区中同样在深圳拼搏的异乡人互相支持和理解。社区的领导也很重视社区的融合,因此社工可以争取社区领导更多的关注。

在社会层面,社工在征得案主王某同意之后,通过匿名宣传向外争取妇女儿童保护组织、妇联义工团队的支持和帮助,呼吁人们要正确对待妇女和儿童、正确看待外来务工者,同时让有关政府部门能够看到这一家庭问题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争取政策支持,并与区政府协商洽谈,为介绍进城务工者及其家庭状况做公益宣传。

对案主的需求和资源进行分析后,社工就需要拟定具体的介入策略,计划相关的干预措施。以下是对本案例具体的介入计划。

(一)个人及家庭层面的介入

由于案主丈夫多年对案主王某的辱骂甚至殴打,让这场婚姻已难以挽回,王某的婚姻亮起红灯。社工可以采用危机干预模式,及时疏导王某对丈夫的心灰意冷的心情,还要同步了解王某子女受家暴影响的身体及心理状态,及时减小案主丈夫的家暴行为对子女的负面影响,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

案主王某曾表达想成为不屈从于家庭暴力的独立女性,所以在社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帮助下她需要逐渐建立自主的批判意识,不轻易向社会对妇女儿童的不公平屈服,社工可以鼓励案主敢于面对丈夫的不公平对待,在空闲时间到社区妇女儿童权益维护中心学习女性自我保护的知识,逐步扩展知识面,并结识中心的工作人员促进其更多的学习,案主本身大学毕业,有潜力在社区甚至社区外找到独立的舞台,如社工可以鼓励案主充分发挥在保洁公司的管理经验,努力在自己的行业岗位上更上一层楼;在争取到妇联及相关社会组织的支持后,社区的妇女儿童保护中心和社工可以长期帮助案主,使其尝试一步步敞开心扉,积极面对生活,培养案主在妇女儿童保护协会学会领袖精神,并主动与社区的邻居建立关系,待案主与邻居建立比较稳定的关系后,鼓励案主发挥领袖作用和女性的魅力,与社区其他女性一起组织建立社区妇女互助协会,使社区女性收获独立自主,在家庭中能够发挥自主权。

关于王某与其丈夫的婚姻问题,社工在尽量做好案主丈夫思想工作的同时,介入时需要协助案主找到合适的律师,配合律师的法律维权方式,相对公平地解决王某与丈夫之间的婚姻纠葛,和平接受婚姻的结束。

王某虽有稳定的收入,情况好时还有额外收入,但在子女目前的教育方面,一个人负担起三个孩子的教育费用是很艰难的事,在丈夫创业做生意失败后,王某承受了长时间这方面的压力,除努力工作外她还向自己的弟弟借了不少钱。针对这一问题,社工向王某询问清楚情况后,带王某到其三个子女的学校了解学校缴费规定,与三子女的学校协商,根据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酌情减少学费或给予奖学金的政策倾斜。

(二)社区层面的介入

在社区层面主要是建立良好的社区文化,让外来务工者在异地也能有归属感和暖意。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工多一些活动创意,用以加强社区居民的互动,增进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如举办社区歌唱比赛、亲子项目活动、中老年人广场舞学习比赛等。妇女儿童保护中心与社区外社会组织合作,招募附近中小学生志愿者及大学义工,为社区的共融文化做宣传,同时举办妇女交流茶话会,让社区妇女在相会聊天中建立感情,有不同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增强社区居民尤其是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让社区居民认识到女性可以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同时也应让他们了解社区的每一个居民既有满足自身合理需求的权利,也有履行家庭责任的义务。

通过宣传,倡导龙华区区政府主动购买社会服务机构的有关外来务工者的服务,为社区互助网络的建立发挥引导作用,并给予资金和一些政策上的支持。

在区政府引进社会组织的服务后,社会组织要起到帮扶社区的作用,组织建立社区妇女自助小组,在社区中培养如王某那样富有独立精神的社区领袖,让社会组织在社区互助网络中链接各种资源,促进社区妇女意识的提升,充分发挥她们的自主性。

在此基础上,要完善社区公共空间。由于城市化带来了城中村的建立,而城中村社区缺乏互助、社区居民参差不齐等因素又导致社区文化不完整,社区内部不融合、团结。所以,需要完善社区公共空间,让社区中的外来务工者极其家庭成员能够有空间进行交流,如将一些空置房屋改造为“社区交流室”,在专业社工及其他专业工作者的帮助下逐渐规范交流室的运作,让社区居民在交流室中互相建立关系,在长期努力下达到逐渐融合的目的。

(三)社会层面的介入

在社区内宣传妇女儿童权利的活动,重点宣传妇女和儿童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家庭中能够获得公平对待和应有的尊重,将这种宣传适当扩大影响,试图能够影响社区外的人,提升人们对妇女儿童的认识。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妇女群体进行自我认同文化的建构,让她们学会爱自己、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进而发现自己的潜能,向她们倡导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加大龙华区区政府政策和法律层面对妇女儿童的支持力度,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考虑妇女儿童的特殊需要;推动区政府妇女儿童保护相关制度的建立或完善,重新配置、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建构妇女儿童社会支持的平台。

社区整合社会工作视角是社会工作实务的新理念,充实了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增进了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整体认识,避免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割裂,避免社会工作方法走向分裂的极端,社区整合各方资源,使资源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它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想,主张让案主增权,在受到帮助的同时获得自主权,鼓励案主用实际行动发出自己的声音,案主是有潜力去与不公正、不公平的社会对待相抗衡的,这需要社会工作者为案主找到案主现在拥有和潜在拥有的资源,引导案主为自己争取权益。

社会工作者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分析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手法之一,是社会工作者实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对一个个案的介入中,社工会根据案主的特征以及需求,不会仅仅运用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而是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理论进行跟进,以期达成个案目标。那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分析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案主芳姐(化名),52岁,6岁丧父,母亲独立养育兄妹4人导致积劳成疾,几年后身患肺癌转移脑癌,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不能自理,只能依靠子女照顾。案主婚后育有一子,1993年10月丈夫毫无征兆地不幸猝死,案主当时31岁,儿子只有5岁。1994年母亲去世,一年内痛失两位亲人,使案主痛不欲生,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极度厌世。而且案主于2001年下岗,一直靠打散工维持母子二人生活,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十分地卖命,唯恐失去这份工作,致使案主感觉力不从心。案主丧偶二十多年,只有与儿子相依为命,但目前案主与儿子关系极差,致使案主情绪低落。家中的物品多数都是街坊更新换代而淘汰的,但是与邻居关系紧张,由于常年精神和经济的巨大压力使案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痛风、白内障等,长期的贫困无助,导致案主精神压抑崩溃焦虑,悲观厌世、极度自卑、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再加上更年期综合症造成案主性格孤独,对每件事都耿耿于怀,情绪陷入低谷,终日闷闷不乐!

案主是主动求助型的,因此她主动向社工讲述她面临的困境,社工也认真的倾听与探索,并及时对案主问题进行澄清,在澄清的过程中,社工与案主共同进行,以增进案主对自身问题的了解。根据案主的表述,社工对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做出初步的预估,目前案主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1、情绪问题:案主始终不能对其小时候爸爸的突然离世,和刚结婚没多久的老公的突然离世释怀,害怕这种状况也发生在儿子的身上,虽然母子关系较差,但是也经常提心吊胆、再加上更年期,案主怕病、怕老、怕穷的心理状态更加严重,目前表现为焦虑,压抑、苦恼、无助的情绪状态。2、就业问题:案主目前在一家公司做门卫,但是工作条件十分的差,而且工资很低,一直想要再做份兼职,比如家政之类的,希望社工的帮助,而且案主在做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力不从心,怕得罪人,怕被老板解雇。3、家庭关系:与儿子关系较差,也常常给儿子施加一定的压力,导致儿子不愿意回家,母子之间的沟通也没办法正常进行。案主同意社工的对问题的归纳。

但是由于案主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社工刚进入社工行业不久,经验不足,并且案主承认自己需要改变是一件困难的事,由于求助者本身的自尊、自我完整及独立人格,接受他人影响是一件困难的事,并且对一个陌生人坦诚、信任同样也是一件困难的事。于是,社工咨询中心两名专业督导,请督导给出一些建议与指导,并积极同中心经验丰富的社工进行交流,以解决社工的疑问及在开展个案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最终,经过社工与案主对案主问题澄清后,案主愿意接受服务,社工也与案主建立初步的工作契约,确定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界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当案主开始探寻、重新发现和修饰自己的才能和天赋之时,你就会看到他们之中的火花。这些火花将点燃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忠诚奉献的和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的火焰。

经过前期社工的倾听与陪伴,社工与案主建立了信任关系。

案主经常说到自己身上的衣服以及家中物品大部分是街坊淘汰掉的东西,但案主却拿来穿,拿来用,但是案主又是一个要面子的人,穿着这些衣服总觉得没有自信,觉得别人都瞧不起自己。而且爸爸和老公的突然离世对案主心灵造成重创,心理阴影较重,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倒霉的人,从来没有走过好运,再加上目前儿子的不听话,家中东西坏了没人修理等,使案主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案主做什么事都力不从心,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每天躺在床上会想很多很多的事,而且焦虑不安!

社工同案主分析案主面临的不幸,并将其赋予意义,来自外部的伤害即是父亲和丈夫的突然离世,来自与内部的障碍是害怕这种不幸会降临在儿子身上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以及想到这么多年来自己所受的苦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此,社工同案主分析熬过二十多年案主来自内部的毅力以及虽然下岗但是能够生活的能力等等,看到案主身上的优势并聚集潜能,夸赞案主身上的优势。除此之外,同案主畅想积极的'愿景,乐观取向的看待问题,对解决问题有信心,把握一切可能机会,接受不可能改变的东西。

社工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引导案主从不幸中学习,改变和成长。社工与案主开放式的情感表达,用互动与幽默分享自己的感觉(包括快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案主表示与社工接触的这段时间有所改变,心情爽朗了一些!

笔者认为运用阳性强化法的前提是社工与案主的互动关系,社工同感的运用,会使案主产生“社工明白我的感受”;社工的温暖和接纳,使案主觉得“知道社工尊重我,她很仁慈,一点也不苛刻,是完完全全地接纳我,所以我不会感到威胁”;社工的真挚与诚实,使案主感觉“知道社工并不虚伪,而且是表里如一地和我相交”,社工专业能力的展现,使案主产生“知道社工有能力帮助我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案主才会对社工产生信任,运用阳性强化法的效果较好。

社工每次与案主面谈,发现案主情绪控制的较好或者与儿子打电话没有再发生争吵,社工就会表扬案主的行为,以巩固案主的改变。而且社工还会对案主设定目标,如:这个星期我可以允许自己胡思乱想3次,下个星期2次,对案主每次达到目标时,社工也会进行及时强化。此外,社工同案主模拟与儿子通电话的情景,在此过程中如果案主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社工也会对案主进行赞扬。

在同案主接触的这段时间,案主在情绪管理方面以及与儿子关系方面有所好转,针对此,案主还写封感谢信,以感谢社工的帮助!

目前来说,虽然案主在情绪方面,和儿子关系方面有所好转,但由于此个案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可作为长期个案跟进。治疗过程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社工的真诚、无条件的接纳和同感,使案主处于一种不同于日常经验的真诚关系中,在这种不设防的状态下,案主更可能坦露与发泄平时掩饰的情绪与需要,从而增加自我了解与自我表达,最终产生自我接纳的效果!在此个案中,社工先是处理案主的情绪问题,也将处理情绪问题贯穿于整个个案中,在接下来的时间,社工会一如既往的陪伴案主,直到解决其在就业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与儿子的矛盾关系为止!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

少年和毒品,两者联系在一起是多么让人揪心。今年16岁的少年小伟,花一样年纪的他本应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生活,在社会、学校的关爱下健康成长。然而,染上毒瘾并贩毒的小伟却只能在看守所内,透过铁窗看看头顶的那一小块蓝天。11日,平潭县检察院以贩毒罪对小伟提起公诉。

“小伟是个可怜的孩子,从小就没了家,真是可惜。”一提起小伟,办理此案的检察官边摇头,边替小伟感到惋惜。小伟6岁时,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了,他被判给了母亲。离婚后没多久,小伟的父亲离开平潭去广东打工,从此杳无音讯,小伟的母亲则在他人介绍下远嫁台湾,无家可归的小伟只好被寄养在姨妈家。姨妈家有3个孩子,只能给小伟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无法在学习方面照顾他,在学校里,小伟因为没有爸妈经常被同学们嘲笑,自卑的他开始厌倦学习。还没读完初一,小伟就辍学了。因为精神空虚,小伟渐渐与姨妈家的邻居念某熟悉起来。念某有钱,出手也大方,时不时可以带他出去潇洒,小伟甚至有些崇拜这位“大哥”。去年4月的一天,在念某的引诱下,小伟开始吸食冰毒,并很快染上了毒瘾。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小伟心甘情愿成了念某的“小弟”,多次接受念某的指令,携带“k粉”、摇头丸等毒品送货,赚取一些零花钱。

今年5月5日凌晨,小伟接到念某的电话,让他到平潭县澳前镇一家夜总会“送货”,当场被警方抓获。被抓后,小伟主动交代自己曾帮念某送过4次货。少年贩卖毒品,令人扼腕叹息,值得反思。毒品是世界三大公害之一,这只邪恶的魔手正向纯洁的青少年伸去,预防青少年吸毒贩毒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

容貌秀丽的阿珍是汕头市区人,谁也想不到,今年17岁的她“毒龄”竟已有两年多了。据阿珍称,是她那个畸形的家将她逼上了这条路,是为了寻求解脱,她才借“药”消愁,结果愁没消去却把自己“吸”进了戒毒所。

据阿珍介绍,其父母在她13个月大时便离异了,她被判随生母,后母亲再嫁时后父嫌她累赘,便把她送给了市区一对结婚多年未曾生育的夫妇(也就是她现在的父母)。

阿珍承认,起初养父母对她很好,吃的、穿的无不关爱有加。但当她7岁时,养母生下了弟弟后,她又成了“累赘”,成了家中的“保姆”,每天做饭、打扫卫生、看管弟弟等什么杂务都“承包”了。为此,阿珍不止一次在夜里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因缺乏家的温暖和关爱,阿珍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自己慢慢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小学毕业后,她即跟着在歌舞厅认识的朋友们离开了家。有一天她见几个朋友躲在一个隐蔽角落里抽烟,仔细一看,发现他们的抽法很奇特,于是她凑了上去,学着他们的样子狠命抽吸了一口,她称,那一刻她感觉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

上瘾后,因无经济来源,她便再也离不开那些娱乐场里的“朋友们”了,因为只有和他们在一起,她才能获得毒品来应付她日益强烈的毒瘾。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

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层出不穷的问题学生一次又一次把高校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尤其心理异常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情况更是让高校成为众矢之的。以一名问题本科学生个案为例,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通过多方合力帮助,以期能让学生的心理状态恢复健康并长久保持,通过真实个案分析也希望能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1案例。

胡某是2016级英语教育专业的一名男生,19岁,独子,父亲是警察,母亲是企业财务人员。胡某高考时没有发挥好,分数只够二本线,本想继续复读但未得到父母支持,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胡某想报自己喜欢的物理教育,但是家长觉得英语更有前途,也利于以后考研究生,胡某就妥协报了英语教育。大一上学期胡某表现正常,专业课成绩班级排名中上,但是大一下学期开始,有同寝室友被作为交流生派往外校学习,还有同学准备考雅思出国,相比之下胡某感到事事不如别人,压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沉默,最后直接闭口不言,老师多次心理辅导无果只好与家长联系带该生到医院检查,确诊为抑郁症,家长担心继续呆在原环境学生情况恐会恶化,影响学生正常毕业,于是给学生办理了留级转专业手续,希望学生能有一个新的开始。转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初,胡某话虽然较少但跟新宿舍室友关系还算融洽。由于胡某病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其母亲担心他不按时吃药耽误治疗,选择在校陪读,定时到宿舍监督胡某吃药,尽管胡某父母偶尔也会请室友小聚吃饭以免大家嫌烦,但久而久之宿舍其他室友还是产生了些许不满,认为家长不该这么频繁的随便出入寝室,甚至背后妄加揣测,胡某又回到了形单影只的生活。

2原因分析。

2.1家庭原因分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胡某父亲的职业是警察,平时工作忙,对孩子疏于管理,胡某日常起居均由母亲打理,致使胡某错认为只有自己考试好了父亲才会多关爱自己。高考的发挥失常让胡某在志愿填报上选择了被动接受,父母觉得高考没有发挥好选择次一点的学校成绩应该能更突出。可是家长不明白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模式是不尽相同的,当胡某告知家长同寝室友有到外校学习的、有准备出国的,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的时候,家长并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想到孩子的自信心在受到煎熬,只是告诫学生在校不要贪玩,认为别人能达到的目标自己孩子没有达到是因为没有用心去学,后来学生也不再跟家长交流学校的情况,开始自我封闭、沉默寡言。当家长知道学生患有抑郁症需要长期服药时,自然万分焦急十分配合医生,请长假在校陪读监督孩子吃药,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忽略了学生在新环境的个人思想,也忽略了同宿舍其他室友的感受,给孩子本来正常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室友对胡某家长的不满转嫁到胡某身上,胡某习惯性的接受父母做法,不知道该如何跟家长开口,结果致使自己在寝室不受欢迎。

2.2学校原因分析。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明确规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知发出至今六年多的时间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实取得了大的进步,但对于真正实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还有很大距离。单单只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能使学生及时认识到自己是否存在问题,加之外界环境影响,很少会有学生主动提出自己心理异常。更重要的是高校师生对心理异常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大家一听说某某心理有问题就避而远之,提供帮助更无从谈起。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心理异常学生在初期表现出来时如能及时干预,同学室友再加以帮助,很多是可以妥善处理的,如果干预不及时,病情一旦恶化后果就不堪设想。

2.3个人原因分析。

胡某本身是一个比较听话懂事的学生,只是从小对父母言听计从的习惯让他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很好的定位,一味按照家长要求来做,不会跟父母强调自己的意见,造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父母比较强势、孩子比较怯弱的现象。原来高中成绩的自豪感到大学已成为过去,成绩不如室友让胡某一直好强的心理产生了心结,胡某并没有意识到术业有专攻,英语也并不是其强项。由于胡某的交际范围有限,在校没有很好的朋友,所以没有一个有效的泄压渠道,又不愿意主动与辅导员老师沟通,加之父母对胡某在校表现的不理解使胡某心理压抑却无处诉说,长时间自我封闭的情况下导致了抑郁症的产生。

2.4社会原因分析。

社会根据成绩把高校分为了三六九等,同时也把考生分为了三六九等,向往好的教育机会是每一个有上进心的学子都想积极争取的,然而面对现实更多的是机会有限。社会对学习经历的看重、对优质教学资源的认可、对专业学术大咖的.推崇无疑让每一个有机会争取的人都跃跃欲试,网络媒体的宣传报道也让大家看到了差距所在,个别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比如胡某就成了走入心理死胡同的“牺牲品”。

3处理措施。

3.1家庭学校形成合力。

因为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心理学,对于学生突然出现的状况也是病急乱投医。作为辅导员,首先就是和家长联系沟通,告知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力求让家长积极配合学生治疗工作。案例中胡某的母亲在得知学生病情时积极接受了医生的治疗意见,没有采取回避态度,对于学生病情好转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多数心理异常的学生当心理辅导不能有效改善学生心理状态时,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控制和治疗尤为必要。同时也要告知家长对学生的关心要适度,不能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和正常交际范围,否则得不偿失。

3.2积极利用主体班会。

利用主体班会对班级同学开展集体心理辅导,通过人人都发言的形式让班级学生增进了解,通过案例共享让大家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异常要理性对待、及时解决,并告知相关解决途径;对于周围出现的心理可能有异常的同学要积极伸出援助之手,不能冷眼旁观,更不能以讹传讹。要让班级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要让班级正能量传递到每一个成员心中。通过这种集体辅导的方式既能让大家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也让有问题的同学不会太尴尬,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大概的了解,便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3.3发挥班委骨干作用。

班委是班级同学推选出来为班级服务的同学,当遇到困难时班委理应和老师站在统一战线上为班级服务。班级出现心理异常学生时,班委有责任第一时间告知辅导员老师,并在老师的支持下开展相关工作,同时也要告知其室友多些包容与理解,比如关注学生情绪和行为,多与学生聊天,多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等,通过周围人的关怀和认可来打开问题学生封闭的内心。

3.4借助心理咨询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十六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胡某的问题在发现时辅导员老师与其谈话已经没有显著效果,与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联系,心理咨询老师与胡某交流后对其症状做了初步判断,建议辅导员告知家长到正规医院检查后做进一步治疗。辅导员的辅导能力有限,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对于学生病情进行判断,以利于采取准确有效的措施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3.5建立学生个人档案。

作为辅导员,对于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要做好档案管理,除了向上级部门汇报相关情况外,需要针对每一个可能有问题的独立个体做好应急处理方案。在平时管理工作中,多找学生交流谈心,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多些鼓励与认可,制定校级———系级———班级———寝室监控体系,随时应对突发状况。对于胡某的情况,尽管家长配合医院,从药物控制到心理辅导都做了治疗,并且明显取得了好转,胡某现在不仅能看着他人眼睛回答问题,还有正常的面部表情比如微笑等,但这并不代表老师就可以完全放松了。只要胡某仍旧在校求学,作为学校的一员,辅导员老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对胡某进行关注和监控,在季节交替时也要格外用心,争取让其在学校不再出现任何意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大学生阶段是青年个体身心发展最活跃、最剧烈的时期,同时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且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没有形成稳定的三观,受外界因素影响大,如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造成自我迷失,这种迷失会让学生感到混乱,表现在行为上就有可能是否定社会、否定学校甚至是否定自我。作为在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每一名学生,帮助每一个迷失的孩子找到正确的归途,借此呼吁家庭、学校、社会能形成合力将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做实做强,希望每一位学子都能健康成长,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万美容.青年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民族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对一个单亲母亲求助个案的分析和反思。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

性别:

年龄:

(二)个案背景资料。

1、重要引发事件。

2、曾经做出的调试和成效。

3、人际关系。

服务对象自诉,之前因为自己是单亲妈妈并不愿意和人过多交往,只与自己的家人以及少部分的朋友有往来。后来接触了工作员,参加了一些社区活动之后(服务对象参加了深圳市妇联“阳光妈妈”项目并且参加了工作员带领的小组活动),慢慢可以比较坦然接受并且愿意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

4、情绪状况。

比较稳定,对现实有些抱怨,但是积极寻求改变。

5、精神病记录:曾经得过轻微抑郁症,现在未出现反弹情况。

6、健康状况:身体状况不佳,患有高血压、腰椎突出等疾病,需要长期吃药。

7、经济状况:服务对象目前是社区图书馆协管员,每月收入只有1200元,需要自己缴纳近600元的社保,而且因为需要长期吃药,经济拮据。

8、支援网络。

(1)亲属:服务对象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时常接济服务对象的生活,服务对象目前的住房也是借住亲戚的房子。

(2)社区:服务对象所在的社区为其安排了工作。

二、问题分析。

服务对象在找到工作员之前参加了工作员带领的.小组活动,和工作员有了较多的接触,建立了比较良好的专业关系,因此服务对象非常乐于分享她的经历,工作员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服务对象的相关资料。服务对象的目前的主要问题有:

1、经济问题。低收入,儿子的户口未能落户深圳,以至于无法享受一些福利政策,相反还需要缴纳各种费用,经济拮据。

2、亲子关系紧张问题。因为学习等问题服务对象与儿子常出现冲突。

3、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对象近期比较焦虑。服务对象曾患有轻微抑郁症,近期因为和儿子的冲突以及自身状况不佳而情绪波动比较大,服务对象担心自己旧病复发,并且担心儿子因遗传也出现心理问题。

三、服务计划。

(一)介入理论。

而且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中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也较丰富,这些因素都可以改善服务对象目前不利的状况。因此工作员可以扮演使能者、联系人的角色,充分挖掘服务对象自身潜能,促进其自身成长,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父母效能训练的价值观源于人本主义价值中的对人尊重和接纳,该模式相信双向的沟通可以增加父母与子女彼此之间的了解,从而达到双方均满足彼此需要的目的。因此,父母效能训练轻视父母权威、控制子女,提倡尊重子女的个人需要,父母是子女的顾问,从而避免依靠权威把父母自身的价值观强硬地加诸于子女身上。通过初次面谈之后工作员发现服务对象与儿子之间出现冲突的原因在于亲子沟通出现了一些问题,故此工作员依托该理论,协助服务对象认清亲子冲突的原因在于亲子沟通出现了一些问题,故此工作员依托该理论,协助服务对象认清亲子冲突的原因,促进亲子互动以缓解这个问题。

(二)介入计划。

通过面谈和评估,服务对象认同工作员的分析,与工作员共同订立了服务计划。

1、个人情绪方面,服务对象获得情感支持,学会情绪管理的方法;

2、亲子关系方面,降低亲子冲突的频率,促进亲子关系和谐;

3、经济方面,协助服务对象整合资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介入过程(节选)。

第2次面谈。

第8次面谈。

第11次面谈。

第12次面谈。

第13次面谈。

工作员反思个案跟进过程,发现服务对象的情绪比较反复,低落―好转―焦虑―好转―焦虑和希望交替。

第一阶段:服务对象求助时情绪低落,经过工作员疏导有所好转。

第二阶段:情绪出现反复。

第三阶段:一些突发状况导致服务对象情绪再次出现反复,但服务对象已能主动发掘资源寻求改变。

六、结案。

(一)结案原因:个案目标基本达成,自然结案。

(二)结案处理方式。

在结案阶段,该个案的辅导目标部分实现,具体如下:

1、个人情绪方面。

2、亲子关系方面。

3、经济方面。

工作员和服务对象在中心通过面谈直接结案,服务对象认可了工作员的工作,认为服务目标基本实现同意结案。

(三)建议。

1、进行后续跟进,重点跟进亲子关系,鼓励服务对象和儿子积极参与中心服务,尤其是亲子类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2、鼓励服务对象关注新出台的相关福利政策法规,整合资源争取赢得福利,改善生活环境。

七、反思。

1、心理社会模式强调运用多元化的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2、由于工作员的专业训练及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工作员在面谈过程中,无法充分同理服务对象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效果。

3、在个案介入的整个过程中,工作员应当始终遵守自己的专业操守,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工作员经常遇到一些伦理难题,如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工作员在这些方面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加以改进。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

一个月来,敏敏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交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

一、情况摘述。

敏敏是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时总是低着头,不肯说话,在幼儿园很少与小朋友交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她进行了如下观察:

观察一自选图书时,敏敏总是总在小椅上,不肯去选图书,另一位小朋友坐在她旁边,有些伤心了,喊“找姥爷”,她也坐在那儿跟着说了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到一边,坐在离小朋友很远的.地方,默不作声,看上去很可怜。

观察二吃饭时,敏敏把最爱吃的炸肉吃没了,可能还想要点,她瞪着眼睛注视着老师,老师问他,她只简单的重复了一句“要炸肉”。

二、成因分析。

敏敏的父母因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敏敏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同伴的眼里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她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一阵耻笑,时间一长,她更加难以启齿了。

三、教育策略。

1、利用多种资源,缩短与教师的距离首先向她介绍了班上的三位老师,我们多给她创造与老师接近的机会,并让老师多于她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眼神里有了光彩,有时还能看见她高兴的笑脸。

2、创造条件,让清清多开口说话。

一段时间以来,敏敏偶尔冒出的一两句话,仿佛成来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还特意模仿她的话语,经过一番情感渗透,孩子们的笑声减少了,为了能让她多说话,老师抓住与她接触的任何机会,多和她说话,“敏敏,你喝水喝得真好”,敏敏说:“多喝水不生病啊。”“敏敏,你站在这儿做操就行了。”敏敏说:“站好了,别跌倒啊。”只要老师说一句,她一定会有一句话再等着你,而且都会顺着你的语气说,话语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

四、启示。

一个月来,敏敏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交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

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者关注社区中的社会化退休群体,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通过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运用同质性小组的活动来吸引该群体走出家门、调动其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挖掘并鼓励社区领袖的个人发展。那么,小编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xx小区是2002年以后的回迁社区,社区内老年人较多,社会化退休人员也较多,目前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2300余人,其中社会化退休人员达760余人。社会化退休人员往往早已脱离原工作单位,社会交往面较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社区希望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社区环境,通过活动,吸引身体条件允许的社会化退休人员从家里走出来,到社区中参加社区活动,参与志愿服务,这样既有利于消除社会化退休人员的孤独感,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同时也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1.社会化退休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

社会化退休人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的心态。社会角色由一个积极地参与者到一个相对被动参与者的转变中,很多人的自我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

大多数社会化退休人员由于子女结婚等原因,与子女分开居住,子女突然的离开,使他们心理产生不适。在社区中,儿童、青少年群体和成年人群体,由于学习或工作的影响,也使众多的社会化退休人员缺乏必要的家庭陪伴,其精神生活大多局限于小范围中,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

一些社会化退休人员虽然参与社区活动,但往往面临形式单一,参与面不广泛,方法缺乏科学引导的问题,他们的普遍需求难以得到关注。

2.社会工作者介入理念

(1)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从低到高五个层级。生理需要是指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切需要;安全需要是指能满足个体免于身体与心理危害恐惧的一切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指当前两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便会产生更高一层的社会需要,比如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与他人建立友谊,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所接纳,有归属感;尊重需要是指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自己对自己认可的一切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需要,指满足个体把各种潜能都发挥出来的一种需要。其中前三种需要称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后两种需要称之为成长型需要,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对于社区社会化退休的老人而言,满足个人生存的生理需要大都已经得到了满足,但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都在不同程度上得不到完全的满足。本项目从社会化退休人员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出发,设计各种活动,让他们不仅在活动之中获取各种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培养兴趣,组建不同的活动队伍,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自身新的支持和交际网络,并在网络内部中学习各种获取需要的能力和技巧,进而达到生活质量和状况的改善和提升。

(2)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是增强社区意识的重要前提,期望通过社区社会化退休人员的参与来带动整个社区居民的参与,让他们了解社区、熟悉社区、关注社区,关心社区事务,增强对于社区的归属感,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在社会化退休人员自身孤独感得以消减的同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达到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的成效。

(3)社区领袖

培养社区领袖,发现社区中的“热心人”,通过鼓励引导,使他们能够脱颖而出,起到模范先锋作用,通过互助合作解决问题,运用社区的内部力量来满足社区的各种需求,尤其是潜在的需求,来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1.服务目标

总目标:

(1)帮助社会化退休老人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更好的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2)使社会化退休人员达到老有所乐、老有所爱、老有所为。

(3)构建社会化退休人员的支持网络。社会化退休人员之间各种联谊活动以及他们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增进社会化退休人员之间的交流,促进社会化退休人员与子女的沟通交流。

(4)提升社会化退休人员的社区责任感。帮助社会化退休人员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形成自我管理的团队,积极的参加社区建设活动,服务社区,贡献社区,融入到社区发展中。

具体目标:

(1)缓解社会化退休人员因为闲暇时间较多而产生的孤独感。通过组织一系列适合社会化退休人员的活动来增进社会化退休人员之间接触和沟通,发展同辈群体,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

(2)培养社会化退休人员的各种兴趣,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实现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3)培养社会化退休人员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培养他们运动、锻炼的习惯,保持身心健康。

(4)发掘社区领袖,通过小组的形式使社区领袖能脱颖而出,在方案实施结束之后,使社会化退休人员能够在社区领袖的带领下长期开展活动,实现社会化退休人员的自助。

2.介入计划

第一、通过宣传走访,吸纳社会化退休人员,报名参加活动。

第二、通过开展系列主题小组活动,培养社会化退休人员兴趣,组建不同的兴趣团队。通过小组活动帮助社会化退休人员融入团队,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消除他们的孤独感,提高自我效能感,实现老有所爱。

第三、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实现老有所为。

第一、宣传动员。在社区中张贴海报、宣传横幅等形式宣传该项目。

第二、入户走访。依据社区社会化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台账,进行入户走访,调动社会化退休人员的积极性,招募社会化退休人员参与活动。

第三、开展系列主题小组活动。

组次

活动主题

具体内容

第一次

初相识 新相知

1.社会工作者介绍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组员进行自我介绍,加入性格特征、爱好等。

3.共同讨论现状和需求。

第二次

忆往昔 展才艺

1.引导组员畅谈人生,追忆过去。

2.引导组员展示才艺,唱歌,跳舞,书法等。

第三次

学技巧 乐相交

1.专家培训沟通交往技巧。

2.分小组讨论沟通技巧,分享沟通经验。

3.组员间加深了解,深入沟通。

第四次

谈亲情 合家欢

1.社会化退休人员分享照看孙子女辈的经验与困惑。

2.社会化退休人员轮流讲述自己的需要与感受,并提出对子女的期望,子女们静听。

3.子女们轮流发言,表达感受。

4.老人与子女们自由发言交流。

第五次

除障碍 促心健

1.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2.社区工作者鼓励组员说出自己遇到的心理障碍及应对方法,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第六次

学养生 保体康

1.播放膳食养生影片。

2.养生保健讲座。

3.社区工作者引导组员分享养生保健经验。

第七次

寻兴趣 建团队

1.社区工作者引导组员挖掘优点,发现兴趣。

2.根据组员的兴趣,组建不同团队。

3.分组建立团队契约,发掘团队领袖。

第八次

讲志愿 乐奉献

1.志愿者服务培训讲座。

2.组员报名组建志愿服务队。

3.各服务队选出两名负责人。

第四、根据小组活动成立的团队,开设相应的培训班,丰富社区社会化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据第七次系列主题小组活动,成立了舞蹈队,电脑班,合唱团,摄影协会和书画班。他们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分别定期开展教学活动与作品分享活动。

第五、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在第八次系列主题小组活动中,组员报名成立了治安巡逻队、环境卫生队和扶老助残服务队等三个志愿服务队。小组活动结束后,社区工作者引导三支服务队社区内开展志愿服务,他们定期在社区内进行治安巡逻,义务清洁社区环境,开展扶老助残志愿服务。

社区工作者立足社区工作实际,为社区社会化退休人员服务,解决社会化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同时社区充分发挥社会化退休人员的作用,开展志愿服务,既推进了社会化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也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第一、深入宣传走访,吸引了社会化退休人员从家中走出来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以往社区宣传力度不够,社区社会化退休人员的参与度较低,业余生活比较单调,深入宣传和入户走访,吸引了大量社会化退休人员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

第二、通过小组活动,带领社会化退休人员回忆了过去,培养了兴趣,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学习了心理保健与养生知识。特别是第四次小组活动,把老人与子女聚在一起,创造面对面的沟通的机会,老人表达了平时没有机会表达的心声,使子女们深有感触,使子女们了解了老人内心的`孤寄,认识到老人的需求更多的是心理关怀,而不是物质金钱。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子女们会给老人更多的精神关怀和照顾。

第三、结合个人兴趣成立不同的团队,满足了社区社会化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小组活动中成立了兴趣班,经常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与分享活动,丰富了社会化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消除了他们的孤独感。

第四、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带动了和谐社区建设。社会化退休人员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吸引了社区居民的参与,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在整个项目的运作的过程中,社区工作者坚持社区工作的基本理念,强调利用社区资源,发掘社区领袖,重视培养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重视社区自治,培训居民自我解决问题,整个项目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案例注重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的使用,在小组工作中一直秉持社工理念,每次的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都坚持以下社会工作专业理念:1.优势视角。社区工作者相信每个社会化退休人员都具有自己的潜在优势,在活动中,引导社会化退休人员挖掘、发展、展示自己的优势。2.使能理念。社区工作者相信社会化退休人员都具有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以及自己对社会的价值,鼓励他们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以更加积极、更加肯定的态度面对社会。3.自助理念。在小组活动中,社区工作者帮助社会化退休人员养成参与社区活动的习惯,有意识的培养社会化退休人员自主活动的能力,尤其是自我组织的能力,使他们在本期社区活动结束之后,可以继续在自己组成的小组活动中自我管理,自我运行。

评语:

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关注到了社区中的社会化退休群体,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通过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运用同质性小组的活动来吸引该群体走出家门、调动其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挖掘并鼓励社区领袖的个人发展。

案例中,社会工作者组织了几次社区活动,鼓励社会化退休人员参与,但这些活动是否能够满足该群体个性化的需求?目前的社区建设工作中,鼓励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从而发挥社区的力量为辖区居民提供便捷、专业的服务,在此案例中,是否也能考虑成立社区社会组织,从而使该项服务具有持续性的发展?社会化退休人员面临的问题以及其发展的需求,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个人、家庭、社区都要参与到服务中来,从而全方位地关注该群体的需要,而社会工作者在该项工作中所能承担的部分,也待挖掘和思考。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

为追求新潮和酷感,3个90后女孩竟想出了用吸食毒品作为庆祝生日的方式,还邀请了3个男孩一起到宾馆来“分享”毒品。长寿区检察院近日透露,经该院提起公诉,这3个女孩因犯容留他人吸毒罪,已于1月7日被法院分别判处拘役5个月。

今年20岁的小丽,和同龄的小馨,以及21岁的小红,是很要好的朋友,3人都没有正式职业。去年10月24日是小丽的生日。为了能让这个生日过得刺激、够酷,小丽和姐妹们竟有了一起吸毒庆祝的想法。于是,小丽将自己的身份证和100元钱交给小馨和小红,拜托两人帮自己到长寿区某宾馆开一间房。她还神秘地暗示姐妹们“晚上有好节目”。

小馨和小红来到宾馆后,用小丽的身份证和两人各自的身份证一起开了一间房,并交了100元房费,小红还帮忙垫付了100元押金。当天下午,小丽和两个姐妹邀约另外3个90后男孩,一起来到宾馆房间为小丽庆贺生日。期间,6个人一起吸食了冰毒。第二天凌晨,小丽被公安机关捉获,小馨和小红也很快落网。

据小丽交代,吸食冰毒是她们早就计划好的庆贺生日的方式。几人以前也偶尔吸食毒品,这次过生日,“分享”毒品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一种“酷”的表现。

小红表示,在90后的朋友圈里,大多数人的父母都忙于工作,甚至常年在外打工,很少有时间管她们。平时她们在家无所事事,感觉特别无聊。大家混在一起,经常想些新奇的办法,追求新潮和“酷”感,寻求“给力”的生活方式。吸毒是她们这类年轻人认为很“拽”的一种行为,感觉和吸烟区别不大。“那么多人吸烟也没有啥啊,吸毒更有‘个性’。”小红语出惊人。

因吸食毒品,去年11月4日,小丽、小馨、小红被长寿区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同年12月17日,长寿区检察院以容留他人吸食毒品罪,对3人提起公诉。

社会个案工作范文

1、案主特征。

(1)案主在面临生活方面有问题,自己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希望得到帮助。

(2)此次个案工作重在解决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所以在选择案主时要注意案主必须是老人并存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3)案主情绪低落,自己面临的问题已成为案主的负担,给案主带来一种不安,失落和无助感。

(4)这个问题不断的困扰着案主,消磨着他的信心和希望。

2、工作内容。

(1)了解案主的生活现状和心里状况。

(2)做好与案主会谈的准备。

(3)确立于案主会谈的目标。

(4)熟知会谈的内容。

(5)掌握建立关系的技术。

(6)总结与判断。

二、资料收集与诊断。

1、资料收集:案主必须知道资料的来源和相关连的问题。

2、常见的资料收集内容:涉及案主及案主所在的整个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

3、资料收集的方法,方式:会谈、填写调查表、观察、文献搜集、环境调查等。

4、诊断:综合各种因素诊断案主的问题所在。

三、目标与计划制定。

1、目标:帮助案主(老人)改善xxx方面的精神需求。

2、案主的情况简介表。

并注明于案主首次联络的时间。

3、案主(老人)的需求。

4、工作内容计划表。

四、服务提供与治疗。

工作内容实施表。

五、结案与评估。

1、结案。

(1)结案前案主于工作者双方应有充足的时间表达彼此的感受。

(2)工作者要表明以后案主有什么问题,都会尽力帮助他。

(3)若案主的目标没有达成,工作者要帮助案主学习如何重新修改并完成自己的目标。

2、评估。

评估方法。

(1)和案主一起对服务的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估。

(2)和同事一起对服务提供进行联合评估。

(3)利用原先制定的计划表进行评估评估内容。

(1)投入评估。

(2)行动评估。

(3)短期成果评估。

(4)长期成果评估。

社会工作个案计划

唐熙。

幼儿表现:该小朋友性格较为内向,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差,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不会跑跳,不会绘画,从不参加区角活动。

分析原因:因为是独生子女,平时少有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什么事都有大人帮忙,自己不会做什么事情,来到幼儿园,一下子看到周围的环境全变了,全是自己不熟悉的人,不敢去和陌生的小朋友接触;还要自己学会做一些平时由家长代劳的事,而自己又不会做。看着别的小朋友能开开心心的`玩,觉得自己比不上别的小朋友。所为自己把自己隔离开来,自己不会就干脆不去做,小朋友不熟悉就干脆不接触。但是自己又喜欢上幼儿园,在孩子心里还是有着强烈的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欲望。

采取措施:通过分析原因,发现这些问题都是现在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我针对幼儿的特点,帮助幼儿树立信心,让他知道,别的小朋友也很喜欢他,老师也很爱护他。在生活上对他做到更多的关爱,慢慢让他感受到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一样,有这么多关心和爱护他的人,有这么多和他一样可爱的小伙伴。充分利用班集体这个特别的教育资源开展影响教育,让其他小朋友主动去影响和帮助他。

效果:经过一系列的帮助和教育,在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照顾、帮助和影响下,小孩的变化很大,慢慢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让小孩逐步树立了信心,性格变得开朗了许多,能积极主动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和小朋友一起参加区角活动,能主动绘画和自由的跑跳了。

社会工作干预校园危机案例分析

由青少年冲突引起的校园危机事件中,社会工作者该如何介入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社会工作干预校园危机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两名男生在寝室因小矛盾口角, 进而动手, 其中一名男生随手用水果刀划向对方,造成对方腮腺处支动脉破裂。这是嘉兴j 中职学校于2014 年2 月28 日发生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而当事件尚未明朗时,网络媒体上早已有现场图片转发、跟帖,诸如“中职生捅刀子杀人了”“职校生为抢女生而斗殴”“寝室窝里斗血流成河”之类的谣传。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师生们陆续出现愧疚、自责、焦虑、无助等情绪和行为反应;许多学生面对传闻不知所措、无法静心学习,个别目击事件的学生难以入睡或有梦魇;一些家长也打电话问责;有些班主任对学生工作充满了疑虑和恐慌。

预估是有效干预的前提。如前所述,此次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学校师生有很大冲击力,但师生们是否会出现心理障碍、应该有什么样的援助,需要社工从事件的严重程度、师生心理发展水平、个体自我的心理弹性、自我修复的能力以及外在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在最初与师生联系、接触的过程中,社工做倾听者和陪伴者,而不是记者和引导者,避免过度唤起涉事师生及家长反复体验创伤和负面情绪, 并谨慎地对学生及其家属表达关注与关怀,以民间公益力量的形象去建立关系,给那些在困境中的师生以情感支持。特别是以客观中立的观念,既关注在医院抢救的学生,又关心在派出所里拘留的学生;既关心目击事件受惊吓的学生,又关注为事件奔波守候的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心理压力,还关注那些传播不实消息者的心理动机。社工的诚意终于得到师生们的回应,一些学生主动向社工反映情况,许多班主任也将班级中情绪易激惹的学生转介给社工。

在第二天晚自修时间,校长通过校园广播,向学生发布事件通告及注意事项,也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布置一系列工作。社工则进一步介入师生群体中开展工作。

第一步

社工告知一些细节。如,受伤学生抢救的措施、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是如何排班日夜轮流守候在医院、接受警方调查的学生是怎样的状态、两位学生的家长各是如何理智应对。社工这些“非官方”的详细消息,有利于消除外界诸多猜疑或顾忌,帮助校方及时澄清事实,避免谣言混淆视听,使大家接受这是一场意外事故,应当齐心协力抵制谣言、应对危机。

第二步

社工自我开放。如,社工诉说自己对事件及传闻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及应对方式,以此引发师生的共鸣,鼓励其他师生表达分享和情绪宣泄,并提供如何去应对这些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专业信息。这能缓解其他师生的焦虑不安与怨怼,为师生提供情感和社会支持,以坚定信心积极应对。

第三步

增加应对危机的资源。如,将《校园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常识( 教师篇、家长篇)》放在师生q q群共享里,帮助师生增强危机干预意识、了解必要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密切关注和把握学生心理及行为动态,特别关注情绪反应强烈的几类学生、有过类似矛盾冲突及不善于表达情绪的学生等,并将这些学生情况备案,为日后进行个体及团体心理辅导做准备。

第四步

提倡应对事件的“三不”原则。如,不传谣、不贴标签、不谩骂争论。在“自媒体”时代,人们可以自由发表和传播言论,但容易产生集体无意识的.发泄和模仿行为。为此,社工呼吁和强调以道德法律观念来自律和他律的必要性,希望广大师生以系统的观念分析问题,将个人利益与学校声誉相结合进行考虑,彼此尊重,在学校科学引领下携手应对危机,保证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社工还专门让心理咨询师为目击事件的学生和事发班级的班主任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提供心理援助。

校园事件发生后,受冲击最大的是事发班级的师生。所以,及时整合资源,帮助师生认识自身所拥有的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对恢复其危机后的心理平衡、防止类似行为的发生至关重要。

第一步

整合资源,强化师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事发后,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与班主任等青年教师义务轮值在医院,学生干部事发当天通宵在网上删帖、回帖、制止谣传,其他学生也努力搞好每天的教室和寝室卫生,以支持和宽慰班主任。教师中的热心人士提供上海医院专家的信息,兼职律师也从法律咨询的角度给予援助。社工时常收集发布支持性的信息、传递正能量,去除灾难化及极端化的认知方式;穿针引线地去整合各种资源互动,发挥成员互助的作用,以此鼓励和引导师生看到希望、树立信心,主动介入危机干预。

第二步

团体辅导。利用班课,分五个环节进行团体辅导,促使师生互助自助,放下事件的包袱,继续共同前行。

1. 导入与契约环节:介绍团体辅导的原因、目的,约定尊重、真诚、分享、信任和保密原则,使学生们对这个活动目的有更清楚的了解,以建立起初步的信任。

2. 整理感受环节:为协助学生们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邀请学生们在一张空白纸上写出“自己是在—— ( 时间),通过—— ( 途径) 得知事件的,当时的感受是( 怎样的)”,以呈现出最真实的感受。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带头自我开放,坦诚叙事,也使学生们更好地梳理情绪及吐露心声,让处于回避或被阻抑状态的情绪得以有效地宣泄。

3. 心理教育环节:指导师生接受和应对自身及家长可能出现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人在遭遇一些重大生活事件或突发事件后,会出现复杂情绪反应,包括冲击后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表现,如,出现恐慌、震惊、难过以及愤怒等情绪反应及伤心哭泣、不知所措等行为反应,在一段时间内都是正常的,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强度过强,就有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引发心理危机,并教会学生觉察和处理自己情绪的方法,如合理宣泄和思维阻断、自我暗示等技术。

此次社工介入危机干预,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次心灵的重建,有效缓解或消除了校园事件造成的心理压力,并在预防学生类似行为发生、促进师生健康成长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师生满意度评估来看,社工的专业服务得到师生认可,强化了“有困难,找社工”的意识。

社会工作者青少年案例分析题

青少年的问题大多和家庭有关,因此以家庭为工作对象的是个案工作中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2017年最新社会工作者青少年案例分析题,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1基本资料

姓名:服务对象

性别:男

年龄:13周岁

目前状态:初一在读

1.2家庭背景

离异家庭。在服务对象3岁的时候,父母感情不和离异,服务对象判给父亲一起生活。但因父亲再婚,离开家中,服务对象实质上是跟祖父母一起生活。没有母亲联系方式,不知下落。

1.3生活经历

服务对象自小生活在破碎的家庭环境之中,缺少父母关爱,生活艰苦。因父母均再婚,父亲再婚育有一子,长期离家居住(实际居住地为闵行),与父母没有感情基础。服务对象表示自记事起,见过母亲次数不超过三次,也没有母亲的联系方式和地址,不知母亲的下落。祖父母年岁已高,照顾服务对象越加吃力,渐渐力不从心。

2.1主要问题

居委治保主任徐阿姨紧急联系到社会工作者,说社区内有一名初中生要跳楼,向社会工作者求助。社会工作者接到电话后,马上来到居委了解情况,得知服务对象沈某因为母亲迁出户口,并涂改迁出地址,导致其情绪崩溃,扬言要自杀,祖母实在没有办法,向居委反映了此情况。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及其家人面谈后,还发现了服务对象有厌学、网络沉迷等问题。

2.2原因分析

服务对象是一名初中预备班学生,在他幼儿园的时候,父母离异,服务对象判给父亲一起生活,由于父母双方均各自重组家庭,他和祖母爷爷生活至今。服务对象表示自记事起,没见过母亲,也不知道母亲的下落。当他发现母亲涂改户口本上的地址为了只是为了不让自己知道的时候,多年来母亲的形象在心目中瞬间崩塌,自伤的行为成为他长期压抑的最好的行为选择,观念对行为的约束要远远大于身体素质本身对行为的约束。服务对象觉得父母只顾自己的生活,没有尽过作为父母亲的责任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管束,也导致了服务对象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厌学、网络沉迷的倾向比较严重。

服务对象一系列问题和不成熟的举动均与他常年缺乏父母关爱有直接的关系。随着服务对象年龄增长,和爷爷祖母相处矛盾日益突出,老人只能给他生活上的照顾,但对一名正在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思想关注较少,一味的盯着服务对象学习,只能让他更加反感。青少年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爱,这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当这种关爱得不到的时候,当青少年的记忆中没有母爱的时候,他会怎样的成长呢?放弃这种爱的需求?不会!他会更加渴望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并努力去得到这种关爱。服务对象采取了比较极端跳楼的方式,都只能说明他为了试图得到父母的关爱,他对父母爱的需求使其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社会工作者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法”的相关理论对服务对象目前的家庭结构做一个分析,可以发现服务对象长期处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结构中。

第一,角色错位。服务对象的家庭长期缺少父母亲的角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祖母祖父兼顾着这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祖父母只能给予服务对象生活上的关心,但在他的心中已经对这样一个破碎的家庭相当的不满,他觉得父母都没有尽到义务。亲子之间僵硬的互动模式已经形成,要想改变孩子的状态,就需要改变这种亲子互动模式。而这种改变必须是双方同时改变或者是一方主动改变。消极地埋怨对方而同时自己也没有行动,改变将是空洞的。

第二,服务对象问题的产生与其家庭环境影响密切相关。一系列的变化使原来和谐的家庭失去了平衡。家庭成员缺乏互动,服务对象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归属感缺乏的服务对象,在成长的重要阶段,也得不到家庭必要的及时的指导和关怀。加上年龄较小,心智的不成熟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不良引导。

社会工作者认为,利用危机处理模式介入开展个案服务,缓解服务对象情绪和有效处理危机事件。

3.1服务目标:总目标

利用危机处理模式介入服务,缓解服务对象情绪和有效处理危机事件,提高服务对象家庭亲职水平,满足服务对象人际交往的需要而减弱其对网络的依赖。

3.2具体目标

3.2.1情绪层面给予服务对象心理支持,缓解愤怒、无助等负面情绪;

3.2.2调整服务对象对问题的归因,接受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3.2.3 从服务对象家庭入手,改善服务对象与家人的沟通和相互信任度;

3.2.4协调居委等部门以及服务对象家人、学校老师,在各方面给予关爱和支持。

3.3服务模式

3.3.1危机处理模式

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社会工作者决定采取危机处理模式介入服务。危机介入模式是围绕着服务对象的危机而展开的调适和治疗工作,它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危机影响。从服务对象的情况看,母亲涂改户口本迁出地址的行为是目前最大的压力情境和危机事件,已经在情绪层面上使其感到受伤,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化解,危机还会导致其在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失调。

3.3.2心理疏导和结构家庭疗法相结合

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多次找他谈话,缓解他的情绪,让他对自己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和定位,鼓励其参加各类活动,扩大交友圈,运用结构家庭疗法改善服务对象祖父母其父亲的教育方式。

3.4服务策略

3.4.1通过面谈,给予服务对象充分宣泄的机会,理解其感受,协助释放压力;

3.4.3协助服务对象探讨今后的计划安排,通过制定计划的方式合理安排学习和减少上网时间。

4.1危机一触即发 社会工作者及时干预

接到居委徐阿姨的求助电话,及时来到了居委,在去服务对象家的路上,了解了服务对象的大致情况。服务对象是离异家庭,父母双方各自组建家庭并孕育子女,平时跟祖母爷爷生活,母亲从来不联系,父亲会每个星期过来看看服务对象。这次由于母亲迁出地址并且涂改,被服务对象知道了,所以产生了情绪波动,扬言要自杀,服务对象的祖母及时求助到居委,居委赶紧联系社会工作者。

到服务对象家后,他将自己反锁在房间内,不肯出来,社会工作者请他开门,他嚷嚷着谁也不要来烦我,我是不会开门的,不愿意跟社会工作者见面。社会工作者主动向服务对象告知自己的身份,尝试与他进行沟通,将自己了解的事情经过向服务对象娓娓道来,社工运用同理心技巧,对服务对象说道:“我能感受到你对你母亲的行为非常生气,妈妈这样做确实对你有很大的伤害,你会觉得妈妈这次彻底抛弃了你,你很失落,很伤心,但是你身边还有爷爷祖母和我们社会工作者,我们都很关心你,你能把门打开,让我们看看你吗?”过了一会,社会工作者发现门内渐渐没有了声音,当再次转动门锁的时候,门其实已经打开了,社会工作者看到服务对象泪流满面的坐在窗台边,走过去轻轻抚摸了他的头。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了解此次事件的一些情况:父母很早就离婚了,一直都是跟随祖母生活,在他看到母亲用涂改液涂抹掉迁出地址的时候,他非常的失落,觉得母亲是彻底放弃他了,加上祖母的情绪非常大,到处跟人家说这个事情,他听了很烦,所以想用自杀行为平息这件事情。其实他觉得母亲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毕竟那么多年没有碰过面了,自己甚至连母亲的样子都有点不记得了。社会工作者希望他能站在祖父母的角度上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对他们来说,你才是最重要的,并且打消跳楼的这个念头,不要让他们再替你担心了。社会工作者看到了他的艰难和不易,并给予了同理,鼓励他要对自己负责,并且跟社会工作者约定不再有这样的行为。

在与服务对象的交流中,社会工作者感觉到他虽然嘴巴上面说不需要父母的关心,但是他清清楚楚记得父母亲来过家里的次数,让社会工作者震惊的同时,也能理解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是十分需要父母的关心的,祖父母只能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但是在孩子的心灵上还是代替不了父母的地位。

4.2多方协力 重回校园

社会工作者再次接到服务对象祖母的电话,告诉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已有一周没有去学校上课,希望获得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并且告诉社工,不去上学在家里就是打游戏,祖母每次说要把网络断掉,服务对象就跟她吵架,祖母管不住他,所以想请社会工作者帮帮忙,对网络使用能有限制。

社会工作者首先走访了居委会,了解他们对此事情的知情度和看法。居委徐老师介绍,服务对象的确很可怜,从小打到大父母亲都没有尽过什么义务,虽然祖母对他一直很关心,但是年纪大的人很罗嗦,所以服务对象跟祖母也有不少矛盾,父亲每星期还会回来看他一次,母亲那么多年来一点音讯都没有,这次母亲迁户口,居委留下了母亲的电话号码,但是一般陌生的电话她都不接的,社会工作者抄写了其母亲的电话号码。

之后,社会工作者通过电话与服务对象班主任姜老师联系。姜老师告诉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性格开朗,比较懂事,但是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在学校里面成绩不太好,但是他比较要强,老师也多次找他谈心,就提高学业成绩上他自己也苦恼不已。姜老师告诉社会工作者,去年服务对象就有自杀倾向,老师也上门走访过多次。姜老师反映,服务对象祖母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在处理服务对象问题上,非常强势,对他指手画脚,不能理解服务对象心中所想,而且对学校也要求过多,老师认为,服务对象的父母不出面,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这两天服务对象不来学校,也有身体原因,拉肚子。社会工作者希望与学校多加交流,也请老师多关注他,互相及时沟通。

最后,社会工作者来到了服务对象家中,服务对象正在电脑前面打游戏。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询问近况。服务对象告诉社工这两天由于拉肚子,不舒服,所以没有去学校。社会工作者问他,那明天去学校吗?服务对象支支吾吾不肯说,祖母在旁边一直不断地说他就是不想去学校,在家里打游戏。社工请祖母到外面的客厅里面去,自己与他进行沟通交流,服务对象不好意思的看着社会工作者,一个原因的确是身体不太舒服,不去学校,还有一个原因好几天没去学校拉下很多的作业,现在学习进度很快,很多都不会做,而且下周要考试了,不会做的话成绩也不好,所以就更加不愿意去学校了,干脆横竖横,在家里待着。社会工作者社工表示会将此情况与学校姜老师进行沟通,安排进行补课。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相约,周一送他去上学,服务对象表示同意。

徐阿姨告诉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祖母希望我们能以网络使用超时为理由,把宽带停掉,社会工作者觉得这个做法不是很妥当,向徐阿姨表示社会工作者有自己的服务思路。

4.3父亲介入 缓和情绪

社会工作者一早来到服务对象家中,发现服务对象的父亲也在家中,一同送他去学校,并与姜老师进行交流,姜老师也表示会用课余时间给服务对象补课。

从学校出来后,在服务对象家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父亲、祖父母进行的沟通。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的父亲和祖父母介绍了青少年的一些特征,让他们了解到服务对象的一些特征,为何会有比较过激的行为,叛逆,网络使用过度、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等情况都是正常的,希望双方能理解彼此的用意,增强互信,逐步建立一种“增加信任——减轻抗议——更加信任——增进沟通”的良性沟通模式。

服务对象父亲非常感谢社会工作者对他儿子的帮助。他觉得自己也十分亏欠儿子,那么多年来没有好好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小时候觉得孩子小,没关系,托付给父母照顾,现在孩子渐渐长大,他才明白光是平日里的照顾已经远远不够,但是自己现在也有家庭和孩子,所以在以后照顾服务对象的问题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社会工作者感到父亲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希望能正视和解决,社会工作者、居委、学校的关心已经不够,服务对象还是需要来自家庭的`关心,希望父亲能尽可能的多陪伴服务对象,从根本解决服务对象问题。

社会工作者多次与服务对象母亲电话和短消息联系,她均不接,短信不回,社会工作者将此情况向居委反映,徐阿姨也表示联系不上他的母亲。

4.4约定上网时间 缓解网络成瘾

社会工作者走访服务对象家,了解近况。询问了服务对象身体状况,他表示这两天已经好很多了,谢谢社会工作者关心。之前从祖母处了解到服务对象每天回来玩网络游戏要到半夜十一二点,社工就网络使用问题上,与服务对象做使用约定,在每天完成所有作业的基础上,使用一小时,双休日使用三小时,如果超时的话,我们就会暂停网络使用,让祖父母进行做监督工作。

社会工作者每周会与服务对象祖母询问上网情况,她表示服务对象最近上网的确有了克制,每天一小时,时间到了之后提醒下他,他就会关掉电脑,看看书或者看看电视,祖孙之间也没有发生争吵。

4.5情绪再起波澜 社会工作者关爱备至

居委徐阿姨给社会工作者打来电话,告知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的祖母因糖尿病并发症住院了,情况比较严重,服务对象的情绪再次出现了波动,不去上学,社会工作者与徐阿姨约定时间,再次准备走访。

社会工作与服务对象进行面谈,感受到他低落的情绪,他告诉社会工作者,最近祖母生病让他想了很多,一下子感觉自己以后大概要无依无靠了,所以心情非常不好,又不想上学去了。社工认真倾听了他的表述,感受到了他的思考、他的成长,并且告诉他未来可能要经历一些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必须勇于面对。社会工作者希望他还是能每天按时上下学,放学后去看看祖母,关心祖母,医院里有医生和父亲的照顾,可以不用担心。之后,社工陪同服务对象去医院看望了其祖母,并祝其早日康复。服务对象祖母以自己身体不好为由,希望社会工作者或者居委每天都能接送服务对象上下学,被社会工作者拒绝。目前服务对象厌学情绪严重,社会工作者、居委、老师不可能24小时对他进行监管,还是需要家庭的介入,不能将管教的义务统统推到社会上,父亲母亲必须介入。社会工作者也考虑到服务对象家庭的特殊处,每天早上7点准时电话服务对象家中,叮嘱服务对象起床,去上学。

社会工作者同时与服务对象的父亲联系,父亲表示也知道他目前的情况,但是现在祖母的情况比较不好,父亲每天陪在医院里面,无法顾及到服务对象,自己也觉得非常抱歉。社会工作者希望如果有空,可以回到家中,对他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关心和关注,父亲表示会尽其所能,谢谢社会工作者的关心。

4.6积极融入社区 直面挑战自我

临近暑假,社工了解到服务对象的父亲为了方便照顾祖母,搬回共和一村居住,但是服务对象不太去那里,他说那里会想到妈妈,看到现在新妈妈和弟弟,感觉跟他们还是有些距离的。社会工作者询问跟爸爸的关系,服务对象表示跟爸爸还是蛮亲密的,但是大部分的时间还是都在祖母这里,去那里也不自由,社会工作者表示马上就要暑假了,服务对象有空的话可以到暑托班做一名志愿者,他表示同意,社会工作者告诉他具体时间会另行通知他。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约定每周2天到暑托班作为志愿者帮忙。服务对象一开始在暑托班里比较拘束,放不开手脚,每当开展暑托班的活动时,社会工作者都会安排他帮助暑托班的孩子们一起完成一些活动,久而久之,社会工作者发现他每次都能早早的来到暑托班,主动打扫教室卫生,分发午餐和活动物资,与其他小朋友们一起做作业、玩游戏,有时候还作为大哥哥为他们指导低年级同学的作业,3个礼拜结束后,他自己表示也非常开心,这个暑假过得非常充实,社会工作者着实看到了服务对象的改变。

4.7打开爱的枷锁 用微笑面对人生

开学之后,社会工作者还是每周五定期走访服务对象家,了解服务对象的近况。祖母非常感谢社会工作者的帮助,整个暑假生活非常规律、充实,不仅完成了暑假作业,还能比较好的控制使用网络的时间,有时候还会跟祖母说一些暑托班的一些趣事。开学以来,情绪稳定,每天也能去上课,姜老师也说这个学期有了很大的转变,父亲对他也比较关心,祖母感到十分欣慰。

5.1个案的前期阶段

社会工作者以化解服务对象跳楼危机为主,经过社会工作者、居委、服务对象家属及其本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开始比较偏激的情绪与其家庭之间的关系已经明显改善,家庭中没有发生比较严重的冲突了。

5.2个案的中期阶段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达成一些网络使用的规定,在社会工作者的督促下,服务对象上网的时间和次数也渐渐减少了,比较节制。并且能按时上下学,情绪趋于稳定。

5.3个案的后期阶段

社会工作者邀请服务对象来到暑托班做一名志愿者,在暑托班的这段时间内,服务对象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暑假作业,作为志愿者大哥哥,他还指导其他低年级小朋友的作业,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暑假生活。开学后,从老师那里也了解到服务对象目前比上个学期情况好很多,而且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

而社会工作者除了继续关注服务对象亲子关系改善外,也将工作重心慢慢转到个人,支持、鼓励服务对象认真学习,并且进一步纠正服务对象认知的偏差,真正做到自强自立。

通过本案的服务,社会工作者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

6.1整合多方资源 提供专业服务

在本次服务过程中与居委紧密合作,对于顺利达成服务目标帮助,对于顺利达成服务目标帮助较大,也提醒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进一步调动发挥居委等相关部门的力量,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适切的服务。

6.2协助情绪管理 提升专业能力

在和服务对象对出的初期,他的情绪变化非常快,随着宣泄的推进,时而愤怒,时而伤心,作为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必须在此时随着服务对象的情绪及时给予反馈,这其中包括话语和肢体语言、积极的倾听等诸多技巧,对于服务技巧的探索永无止境,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不同的服务,不断地训练、总结、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非常可惜的是此个案的全程中没有和服务对象的母亲取得联系,好在父亲在关键时候站了出来,协调好情感的天平,尽其所能,与社会工作者配合做好服务对象的工作,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亲子关系就如同两棵树,如果父母与孩子靠得太紧,保护过多,就剥夺了孩子对阳光的吸收,孩子永远长不大,而父母也会长偏斜。给予彼此适当的空间,适当的养分,才能携手一起成长。

家庭治疗在这个个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如果服务对象亲子关系不改善的话,服务对象不可能重新融入他的家庭中去,这之后的一连串改变可能也就很难发生了。

青少年的问题大多和家庭有关,因此以家庭为工作对象的是个案工作中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模式。但是社会工作者在运用家庭治疗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保持中立。社会工作者不可以和服务对象统一立场来对抗父母,强求父母改变;更不可以和其父母统一立场来“教育”服务对象。

第二,做好充分的介入准备。介入之前要和服务对象以及其家人分别做好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否则工作将很难开展。

第三,注意观察。社会工作者无论在介入前还是介入后,都必须仔细观察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交往方式。注意每一个改变,并予以指出,表扬或者是批评。

第四,做一个好的协调者。在家庭治疗中,不可避免地要有家庭成员围坐在一起谈话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冲突和矛盾,尤其是在刚介入阶段,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要把握好整个谈话的气氛,引导谈话的话题。

社会个案工作范文

个案监督,就是对个别案件的监督。它特指“重大典型违法案件”。个案监督的宗旨在于促使法院公正司法,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个案监督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将我国目前存在的司法不公现象降到最低的程度,从根本上遏制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对审判、检察工作中重大违法案件实施监督的规定(草案)》,对两院工作实施监督,是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就此专门立法很有必要。但目前对个案监督尚存不同看法,笔者试就个案监督的有关问题作些探讨。

一、关于人大常委会对重大典型违法案件实施监督。有的同志对人大常委会进行个案监督持有异议,担心这样做会侵犯两院的独立审判权和独立检察权,认为缺乏宪法和法律依据。人大常委会进行个案监督,不仅是加强和规范人大常委会对法院工作监督的需要,而且也有宪法和法律依据。宪法第四十一条、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四条、检察院组织法第三条、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察监督的若干规定第十条等规定,都是人大常委会对重大典型违法案件能够实施监督的直接法律依据。据了解,目前地方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主要有以下方式:1、代表评议,即人大就当事人告状的案件进行评议。2、述职评议。人大常委会开会评议由人大选举和任免的干部。3、个案监督。人大信访部门接到老百姓申请、控告的案件,而真正能提起个案监督的是通过一定途径引起领导重视的'案件。4、法律监督书。针对通过执法检查和个案监督发现的错案,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发“法律监督书”,指出案件错误,要求限期改正,报告结果。5、错案追究制。人大对法院认定的错案责任人行使罢免权。6、“人大代表审监团”。一些地方人大组成“审监团”或“听审团”出庭旁听,参加案件的审理。

人大常委会对个案进行监督时,如何做到不侵犯两院的独立审判权和检察权呢?最重要的是必须遵循宪法规定的国家机关职权分工的原则。人大同“一府两院”的关系,不是分权鼎立的关系,而是决定和执行、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也是分工合作的关系。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其监督权,不允许代替其他国家机关的职权,包括不能代替两院的独立审判权和独立检察院。必须遵循按照法定程序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其主要点为,一是人大监督法院的审判、检察工作,不直接处理具体案件,即不越俎代疱代替两院去做审判、检察工作;二是对两院工作有意见,可以听两院的汇报,可以提出询问和质询,对特别重大的案件也可以依法组织调查;三是纠正错案应由两院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去办。这三条既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也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确定重大典型违法案件的范围。要坚持事后监督的原则,因为监督的是重大典型违法案件,被认为违法而又得不到纠正的,自然是指审结的案件。至于在审判和检察过程中发生的程序违法问题,属于法院的可由检察院监督,属于检察院的可由上一级检察院监督,都未得到纠正的等审结后再由人大常委会监督。如果程序严重违法,不及时监督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的,人大也可以采用适当方式进行监督。要采用被动审查的方式,即“不告不理”。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公民(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向人大常委会提出申诉、控告、检举;二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会议上依法提出有关议案;三是代表在闭会期间向常委会提出意见和建议。笔者认为以上所述需要进行监督的个案可以限定在以下几种情况:1、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人大产生的国家机关和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违法失职行为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案件。2、社会影响较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3、公检法机关有争议,欠拖不决的重大典型案件。4、上级人大常委会转办或下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反映的重大典型案件。

[1][2][3]。

社会个案工作范文

彤彤上幼儿园(一)。

一、个案基本情况:

彤彤是个长得很可爱的小女孩,三个星期前从别的幼儿园转入我们班,彤彤刚进班的时候,妈妈就告诉老师,彤彤在以前的幼儿园有可能受过老师的“恐吓”,回家告诉妈妈说:“老师骂人,老师说不准妈妈来接我!”因此她现在对幼儿园非常地排斥,第一天来幼儿园就紧紧地抱着姑姑,不肯下来,更不让老师接近她半步。妈妈心疼宝宝,在幼儿园陪着她,可是彤彤精神极度紧张,朝着妈妈不停地发脾气,直吵着要“回家!回家!不上幼儿园!”

二、具体行为表现:

片段一:

早上姑姑送彤彤上幼儿园,彤彤一进入幼儿园的大门就开始哭闹,哭得惊天动地,紧紧地抱着姑姑,不肯接近老师。而姑姑看到宝宝哭得这么伤心,又是骗又是哄的,不忍心把宝宝交给老师。

行为分析:

因为上一次上幼儿园给彤彤留下了不好的阴影,导致她对幼儿园充满着排斥,不愿意接近老师,不相信老师。

采取措施:

首先做好家长工作,我们和姑姑沟通了,请她相信老师,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会安抚孩子的情绪。告诉姑姑微笑着和宝宝告别,很温柔、但坚定的告诉他,“放学时我会来接你回家!”让他有温暖、安全的感觉。

接过孩子,我尽量稳定她的情绪,告诉她,我是tina姐姐,我会很爱你的,你如果不开心或者想妈妈了可以跟我说。我们一起等妈妈!

片段二:

彤彤在和我相处的过程中,已经慢慢将感情寄托在我身上了,每天和离开姑姑以后就寸步不离地跟着我。但是依然想妈妈,不定时地会哭。

采取措施:

继续建立良好亲密的师生关系,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她、帮助她,尽量抽时间和她在一起,和她说说话,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增强孩子对老师的信任,从而消除她对老师的心理紧张。

片段三:

在我的安抚下,彤彤的情绪有了很好的'转变,只要有我在旁边,她基本上不会再哭闹了。但是我不能离开她一步,甚至我去上厕所、吃饭,她就会不停地哭闹,有时候自己打开门来追我。

行为分析:

知道孩子对幼儿园有恐惧感,所以我通常都是温柔耐心地和她沟通,让她信任我。彤彤也逐渐喜欢我,也许我让她觉得很安全。但是现在她暂时还不信任除了我以外的其他老师。因为内心的焦虑,彤彤暂时还没有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来,只是把情感寄托在我的身上,因此时刻需要我的陪伴。

采取措施:

1、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她的行为,用集体游戏等比较自然的方法引导她跟其他小朋友进行交往,如发现有点滴的进步表现在集体面前表扬、肯定她的行为表现,鼓励她继续在同伴中寻找自己的好朋友。让她体验到跟小朋友相处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消除她对小朋友的紧张心理。

2、让其他老师主动和她交流,在我去吃饭或上厕所的时候,班上的其他老师尽量安抚她的情绪,和她一起等我回教室。

三、效果分析和总结。

经过老师、家长和小朋友的共同努力,彤彤早上已经愿意主动地投入我的怀抱了;白天在幼儿园,在我的引导下,她也会搬一个玩具坐在我的身边,认真地玩,比刚来的时候有很大的进步。在以后的教育中我们将逐步培养她的交往能力和活泼的性格。希望彤彤小朋友能在幼儿园里开心快乐的成长。

社会工作个案计划书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学情绪

背景材料:小虹家总共有4兄妹,她排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家里为了逃避计划生育处罚,便将幼小的小虹送往姨妈家抚养。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小虹当场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流出眼泪,从此表现得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抚养小虹的姨妈后期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将小虹带回家抚养,但由于小虹父母一直忙于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爷爷一家照顾),事情一再耽搁,造成姨妈的一些不满与误解,因此对小虹的关爱不如从前。小虹更加情绪失落,因而导致在家和在学校积极性都下降了许多,成绩下降很快,逐渐有厌学情绪,整天无精打采,很少展现笑容。

针对小虹的这种状况,社工计划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是因为小虹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以及不好的经历压抑在内心里,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心理阴影,从而导致不合理的心理状态和处事态度。同时,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所持有的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此了解个人早年经历对于了解其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家庭和社会角色对超我和理想自我的建立都有重要影响。小虹面对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其早期经历的那件事情有关,并且一直被“亲妈”、“姨妈”等问题困扰,一旦能够好这些问题,将会有助于小虹的健康成长。

由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可知,案主亟需对一些自己比较敏感的问题的解答,而且这些解答必须具有一定说服力,能够说服自己,还能够说服他人;其次,案主需要一个充满温暖与关爱的成长环境;最终需求是圆满解决两家人之间目前存在的矛盾,营造和谐的亲属关系。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可按七天为一周期:

1. 建立关系(第一星期):社工开始与案主接触,并进行初次会谈。初次会谈时,工作者要全面了解案主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过与小虹玩一些小游戏,增强小虹对工作者的信任,工作者要在多种场合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动机,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等。

2. 进行心理社会研究(第二星期):社工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关资料。需收集的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指直接通过与案主会谈直接获得的资料,可以在与小虹进行初次和二次访谈时,可以使用宣泄治疗法,一方面让小虹不满的情绪和困惑得到宣泄,另一方面获得有用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对宣泄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间接资料是在访视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姨妈和自己亲身父母家。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情况、案主的内心冲突和目前的行为状况等。

3. 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第三星期):在整理、归纳及分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评估和推断。重点包括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过程;家庭环境与家庭心理动力;案主个人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等。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实施做好铺垫。

4. 治疗(第四星期并持续一个月):工作者与案主进行深入接触,并对案主进行治疗。目标是减轻“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缓解案主郁闷的情绪;改善案主的社会及生活环境,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促进成长。

在治疗过程中,社工要重视案主的成长经历,积累起来的情绪冲突和不愉快等,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案主逐渐忘记过去不愉快的经历,比如那一件令小虹十分伤心的事情。在此可以帮小虹理清事情的过程,认清事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亲戚们的玩笑并无恶意。

社会个案工作范文

案主小苏(化名),今年25岁。

小苏毕业于一所重点大学,专业也很不错,但是换了五六个工作,他都不满意,最长的一份只坚持了3个月。

后来,小苏就干脆不再找工作了,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了,在家里做起了啃老族。

从此他就成了妈妈的一块心病。

简单与小苏谈话后得知,小苏不满意工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和同事相处不太融洽。

他说:“同事们在聊天的时候,我就不说话,其他时候也只有工作上面的一点交流,可能他们也会觉得我比较不爱说话吧。

在我自己的感觉里面,就是很压抑,特别难受。

感觉难以和他们交往。

”说话过程中小苏故意挡着脸,像一个屏障。

他坦言:“这样会觉得安心一点,和周围世界有一个缓冲。

可能是有点自卑吧。

而从高中同学小王讲述得知:小苏是新转来的同学,刚好考试的时候用铅笔涂答题卡,我无意中看到小苏拿了一只铅笔用手在剥,用牙齿在咬,一个人很沉默地坐在那儿,走过去看了原来是没有工具去削笔。

小苏解释:害怕去和周围不熟悉的同学接触,因为不熟悉,所以也就没法借。

苏妈妈说,小苏从小性格就比较内向,没有什么朋友,放假的时候小苏就是经常呆在屋子里,很少出去。

但是苏妈妈也很少对他有什么要求,她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他虽然是小孩,也有独立意识,不能把自己的东西强加于他,所以也没有强制他与别的小朋友出去玩之类的。

小苏觉得自己的性格与从小妈妈对自己过于冷漠有很大关系:“在我感觉,母亲在和我交流的时候,很少表达感情,也很少关心我的感情,小时候谈稍微深入一点问题的时间都没有,从来不来考虑到我的心情。

”“她做事情,从来没有我插手的余地,或者没有去插手的必要。

只是我完全可以去依靠,好像我什么都没办法给她做。

”在自己不满3岁的时候,妈妈和爸爸就离婚了。

妈妈每天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务,和自己交流的时间就非常少,即使周末去公园玩,妈妈也只是在旁边看着,从来不和自己一起玩。

“我知道母亲不容易,就想帮帮忙,但是总觉得母亲拒自己于千里之外。

现在在家里,小苏每天对着电脑,很少做家务,晚睡晚起,妈妈下班做菜给他吃。

(注:案例来源为本博客,感谢沈狄姐上传的案例)。

二、资料收集。

探访案主生活的环境,包括家人、老师、同学以及朋友,收集案主相关系统资料,做出以下评估分析。

三、评估和判断。

问题一、案主对于工作不满意,有自我放弃的倾向。

问题二、从小性格非常内向,人际交往障碍突出。

原因:父母离婚较早,案主较少体验到父母给与自己的关注;与家人的交流很少。

问题三、案主与家人(主要是母亲)关系较为冷淡。

表现为:案主辞职在家后主要是面对电脑,也很少做家务;也极少与家人交流。

服务目标:

具体目标:增加与母亲的交流,在家中承担一定份量的家务。

社会工作个案计划

案主,女,18岁,北京某高校大一新生。

案主来自偏僻的农村,从小到大都住在家里的平房,小学到高中的教学楼也不过两层高。进入大学后,案主寝室住在8层,连上课的教学楼也有8、9层高,这时案主觉察到每当自己靠近寝室阳台往下看、在教室看到窗外的低处、上露天的楼梯时或者坐学校的透明电梯都会感到一阵眩晕、恶心。案主不敢去阳台晾衣服,不敢坐在靠窗户的位置,甚至不敢走学校的露天楼梯。对自己这种情况案主感到很恐慌,觉得这种状况严重影响自己平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忍无可忍,她鼓起勇气找到了辅导员说明了自己的情况,辅导员带着她来到了学校的社工机构寻求社工的帮助。

二、案例分析。

1、主要问题:案主的“恐高”问题。

2、相关问题:案主由于恐高引起的不能正常适应大学正常的学习生活问题。

三、工作目标(具体目标将与案主协商决定)。

1、第一阶段目标:使案主适应一定高度的楼梯,逐步克服对一定高度的恐惧;

4、终极目标:改善案主恐高的现状,能够爬至学校最高楼层并不那么恐慌,促使案主良好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四、基本阶段、方法及动用的资源。

1、基本阶段及方法。

第一阶段:研究。

第一次会面:在结案过程中了解案主基本情况,确定案主的问题,并与案主一起订立目标、签订契约。通过与案主的交流,了解案主“恐高”行为的严重程度等相关基本情况,并建立基本的专业关系。

第二阶段:诊断。

根据第一次对案主问题及期望目标的了解达成协议,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第三阶段:治疗。

步骤(1)、(第二次会面)订立此次谈话及活动的目标:通过上楼梯――放松消减案主对高度的恐惧,第一次爬楼梯爬十层爬到每一层都往下看,在案主产生焦虑的时候对其进行放松及鼓励,树立其自信。逐步努力消减案主对爬高层楼的恐惧。布置家庭作业:回去每天坚持爬两次露天楼梯(至八层),由好友监督,并协助其做放松。

步骤(2)、(第三次会面)此次活动带案主来到一个带着倾斜落地窗户的高楼,让案主尝试趴在玻璃上向下看,当其产生焦虑或恐惧时,给他做放松,并给予其支持。慢慢达到让其减轻恐惧的目的。让案主坚持做家庭作业(改为爬至十二层)。

步骤(3)、(第四次会面)如果上面两个步骤所示的活动还在案主的接受范围内,根据案主需要实行下一步方案――运用消防云梯车协助治疗。家庭作业继续进行(改为爬十五层楼梯)。

步骤(4)、(第五次会面)结案评估阶段――主要是对前几次活动进行总结,与案主一起评估整个个案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则与案主协商结案并实施一些跟进计划完善整个治疗过程。

2、动用的资源。

案主身边的朋友――主要是协助并监督案主完成家庭作业。

五、达到目标使用的期限。

案主最终达到预期目标以三个星期为限。

六、联系方式。

e-mail:447884540@。

手机:13401179706。

社会个案工作范文

xxx,男,10岁,现在**小学就读,健康状况一般,体型正常,脸色红润,身体素质一般。案主性格内向,平时与邻居、朋友交流很少,只与几个同学有来往。有时会一起与同学玩玩游戏。

二、背景资料。

家庭背景:案主的父母多年前来到台州,案主也随着父母与姐妹来到台州,父母都在台州打工,加上还要承担3个孩子,条件比较一般,案主有一名姐姐,一名妹妹,姐姐上初中,而妹妹还小没上学,平时父母忙,需要周玉明照顾妹妹,因此与妹妹关系比较好,父母也没有时间管他,也没什么朋友,长期以来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加上没人管,便放纵自己,学习也不认真,加之学前以及一年级的时候没有学好基础,导致到二年级还不怎么会写字。

三、主要问题。

四、问题分析。

(一)问题确认。对于周玉明不会写字的问题,据了解,周玉明本身没有存在问题(如先天性疾病之类),只是过于懒惰,自暴自弃,加上一年级的时候基础没学好,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案主的问题也是受到家庭以及学校老师同学的影响。同时,学校老师和家长也没有对此进行及时的处理,并有逐渐严重的趋势。因此,既要针对案主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还要结合外部资源共同解决案主的问题。

五、服务计划。

目标在于协助案主认清自己面临的问题,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帮助并促使其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协助其调整人际关系网络,促使案主能够自己努力去改善。具体计划如下:

1:帮助周玉明学会基本的写字,比如简单的一,好,又此类的汉字一百个。

3:通过与老师家长的沟通,让他们明白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六、服务提供。

我了解了学校老师以及同学提供的初步信息后,约见了案主。第一次接触,案主虽没有表现出太多抵触情绪,但也比较沉默寡言,在多次见面交谈过程中,我与案主也相互了解了不少,明白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工根据案主情况,先从案主的.心理情况开始,每个月对案主进行一次心理教育,每次40分钟,鼓励他,让他知道老师还没有放弃他,爸爸妈妈也很关心他,同学也会很愿意与他做朋友,让他要对自己有信心,重新拾起对自己的信念,积极应对和解决目前困难。

2:同时,我要对案主自身的问题进行处理,每个星期定期对案主写字进行辅导与帮助,每次一节课,帮助他学会基本的汉字,看他自己的能力,掌握一年级学生所应该学会的汉字,例如一,又等基本汉字一百个。

3:通过与老师家长的沟通,让他们明白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例如与老师沟通,让老师定期的与案主交流,并且辅导他的作业,在父母方面,可以在空余的时间尽量陪陪孩子,也可以在学校每过一个月举办老师与家长的交流会,促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让孩子健康成长。

七、想要达到的效果。

1:通过三个月的服务提供,通过对案主12次的辅导,使得案主成功学会汉字,并且能够非常流畅的写下来。

2:通过对案主四次的的心理教育,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案主明白自己的价值,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信心,能够更好的练习写字以及一步步的提高学习成绩,赢得同学们的喜爱。

八、个案反思。

我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会取得一定成效。我也一次你充分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其他社工的帮助,解决了案主的心理问题,通过学校老师的关心与教育,解决了案主的学习问题,通过家人的关怀,解决沉默寡言的问题,本案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取得案主支持方面,我们还不够到位,以致在随后与老师同学的沟通中经常无功而返,造成时间和精力的不必要损耗。因此,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全程了解案主的各种情况,与案主及时有效进行沟通。

社会个案工作范文

地点:・接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放学的车上。

需要干预的问题:

缺乏安全感,不能和他人建立亲密挂席,人际关系差,

家庭图:

家庭妈妈(李妈、贺妈、曹妈)・社工。

孙阳光(案主)杨丽朱雅娟朱闵芝袁斌李辉刘浩・・。

背景资料:

案主孙阳光与xx年8月29日进入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今年12岁。现与其他六名孩子一起生活在儿童福利院小家庭中。

被抛弃的原因:xx年案主被抛弃在儿童福利院门口,再起衣服的红布上写着抛弃的原因:由于其父受重伤,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母亲离家出走,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孩子能够生存,遂请好心人收留。入院诊断时,按住被诊断为患有共济失调型脑瘫、生物素缺乏症、癫痫。他的智力、运动发育比同龄正常孩子落后五年;甚至情形但反应迟钝,不能计算。走路摇摇晃晃并不稳定。

xx年9月进入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学习。开始是学习状况良好,能牢记老师给予的家课、上课时的情形。但容易丢东西,有时也被同学欺负。但它仍喜欢继续上学。孙阳光社交能力差,在校和同学相处较差,见到陌生人表现热情,与其他家庭孩子相处也较差。孙阳光说话喜欢绕弯,你问他叫什么,他会热情地把在场的所有人介绍已贬值后再说自己。他是从达三班声道小家庭的,在达三班的优越感没有了,阳光变得自卑。抓握能力不好,写字写不好;在校学习差,尤其是语文。经常摔倒或与同学大家而受伤。

他是义工眼里的可爱宝贝,家庭妈妈眼里的调皮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

重点注明。

引发/重要事件。

1.・在校经常因打假受伤。

2.・经长欺侮、诬蔑其他家庭孩子。

3.・学习差,期中考试两颗均考0分。

4.・对社工和家庭妈妈说黄。

曾作出的调适及成效。

李萍及李小晶等社工在大三班时曾经对他进行干预,但升入小家庭后就没有干预过。

家庭妈妈经常训练他的肢体活动,并对他的问题行为进行纠正。

情绪状况。

见到陌生人表现热情,与熟人表现不积极;自卑;脾气暴躁;喜欢狡辩说;瞧不起班组里的孩子。

健康状况。

患有共济失调型脑瘫、生物素缺乏症、癫痫。他的智力、运动发育比同龄正常孩子落后五年;神智清醒但反应迟钝,不能计算。

支援网络。

1.・院内社工的关注(李萍、李小晶等社工)。

2.・家庭妈妈。

3.・义工。

4.・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

目前居住状况。

同其他六个孩子居住在儿童福利院小家庭。

社工评论/分析。

1、案主不善于与别人交流,应该通过其他渠道找出它缺乏安全感的真实原因。

2、学习成绩的不好对他影响很大,打击他的自信心。

3、案主的生活环境对他的影响很大。

其他。

张希营。

案主孙阳光与xx年8月29日进入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今年12岁。现与其他六名孩子一起生活在儿童福利院小家庭中。

被抛弃的原因:xx年案主被抛弃在儿童福利院门口,再起衣服的红布上写着抛弃的原因:由于其父受重伤,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母亲离家出走,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孩子能够生存,遂请好心人收留。入院诊断时,按住被诊断为患有共济失调型脑瘫、生物素缺乏症、癫痫。他的智力、运动发育比同龄正常孩子落后五年;甚至情形但反应迟钝,不能计算。走路摇摇晃晃并不稳定。

xx年9月进入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学习。开始是学习状况良好,能牢记老师给予的家课、上课时的情形。但容易丢东西,有时也被同学欺负。但它仍喜欢继续上学。孙阳光社交能力差,在校和同学相处较差,见到陌生人表现热情,与其他家庭孩子相处也较差。孙阳光说话喜欢绕弯,你问他叫什么,他会热情地把在场的所有人介绍已贬值后再说自己。他是从达三班声道小家庭的,在达三班的优越感没有了,阳光变得自卑。抓握能力不好,写字写不好;在校学习差,尤其是语文。经常摔倒或与同学大家而受伤。

他是义工眼里的可爱宝贝,家庭妈妈眼里的调皮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

二、问题分析与诊断。

工作员观察与分析。

计划。

(1)孩子的技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他们会集体编造一个谎言。通过与小家庭,孩子接触,我他们很想养只小狗,为了他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会不约而周的上演一场看似逼真而又漏洞百出的闹剧,阳光不会主导这场闹剧,通常是听了杨丽、刘浩的指使而协同。

(2)在一次小组中,大家讨论加妈打他们,我让大家画出自己的心情,其他人要么画得是巴掌,把贺妈妈拍死,要么是想象外面美丽的天空,只有阳光,他画进了他的所有伙伴,大家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起快乐玩耍,阳光尽管12岁了,但他始终生活在自己的美好世界中,没有仇恨、没有埋怨,阳光很单纯很善良。

(3)阳光经常会不分场合地恐吓其他小朋友,他经常警告袁斌别惹我。要不我把你“踏哈着“,可是他却不轻易去打别人。看看他和刘浩玩闹也是这个样子,刘浩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整治一顿,然后,大家一起嘻嘻哈哈继续玩。

阳光的这种表现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很蛮横、不讲理“也是这个原因,导致他在学校挨欺负。

(4)一次阳光要我给他送粮礼物,他说要一把枪,我说“不行,打伤人怎么办?”他反过来向我解释:“如果我用枪打伤了人,这个责任你负不起!”福利院的孩子并不像家庭的孩子那样“单纯”他本身处在一个关系复杂的,缺乏亲情的正式的契约关系中,他过早地接受了这些,并深入到了内心中。他很小就已经步入了社会,可毕竟他是个孩子,他只看到了别人的关系与心理,但没有看到自己的心理,理所应当的认为“身边的人满足他的需求的义务”带着孩子的狡黠。

(5)孩子有争宠的行为。

比如,小家庭的孩子都江堰市反对李逃同我亲近,他们说:“哥哥,李逃老缠着你!“当我要领着部分孩子下楼玩,剩下的孩子会特别想跟着,将去玩的孩子会坚决反对剩下的孩子,甚至会大打出手。阳光也有这样的情绪,但想比较刘浩、杨丽要轻得多,并且不会因此恐吓别人、打别人。他似乎并不在乎这些。

(6)每一次去小家庭看到的更多的是阳光在训练,自己动手刷鞋、洗袜子、洗饭盒……而其他的孩子则在写作业、看电视。作为家庭中身体协调能力最差的孩子,阳光通常要比别人承受更多的指责、付出更多的努力,且只有很少的玩的时间。

(8)一次阳光放学回来,满脸沮丧,见了我也一句话不说,扭头就走,从杨丽口中得知“阳光的语文、数学都考了鸭蛋”。学习是阳光头疼的一件事情,阳光喜欢上学,因为上学使他同大三班的孩子彻底划清界限,说明了他能力较好。但是一次次的考试失败也无情地打击着他的自信心,由自卑转向自负。一次我请他参加小组,当他得知其他成员有:周智理、周玉珑、周玉驰……他说:“我不去,游戏太简单了。”在他的意识中,他认为大一班的孩子几乎根本不如他,给他们做的游戏对他来说也是“太简单了”。

三、干预目标。

阳光有许多“情况”需要社工干预,干预顺序为:

(1)阳光需要培养安全感,需要他人的无私的爱。

(2)从大三班由护理员眼中的“宠儿“到小家庭中的”低能儿“其心理落差导致的心理偏差需要干预。增强他的自信。

(3)阳光说谎、打架等行为需要做行为矫正。

(阳光的人际问题不大,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雅娟。)。

而在我的有限时间里,主要帮阳光建立一种安全感,寻找一个归宿地,而其他的任务,就需要转介。

i.・总目标:培养案主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ii.分目标:

(1)与案主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

(2)为案主寻找一个关系融洽、安全的群体,让案主能够自由表达。

(3)发泄案主心中的苦闷。

(4)协调案主的人际关系。

四、理论依据。

本次个案工作主要采用:小组工作的互惠模式。

该模式认为,互惠模式的目标实施小组成员在社会归属和互相依存中得到满足,要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个人必须透过一个健全并核实的群体生活才能获得将康、全面地发展。他非常重视从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来认识成员,非常强调群体生活的重要性。

针对案主,主要是帮助他在这样的小组中获得安全感,并且得到成长。促进案主主动与人交流,学习交流的准则恩等,以便完成其社会化。

五、干预模式或干预技巧。

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工作,我了解到,他们还不能进行深刻的自我探索,所以我选择了社会学习理论的方法,它不需要孩子考虑太多。在干预中,我采用如下技巧:

(1)真诚。对待孩子决不做作,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决不姑息;高兴就笑,不高兴就皱着眉。给孩子真实地评价,不做任何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