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文库 > 法学论文 > 劝学教案教学设计(模板14篇)

劝学教案教学设计(模板14篇)

小编:雅蕊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以下是一些来自各地教师亲身实践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学习。

劝学

〖作者/会员名〗xuping800。

〖email〗xuping800@。

劝学。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意。

3、把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手法并学习使用;理解全文以喻代议、正反反复论证的手法。

4、领会文章主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类从茹毛饮血、洞居穴藏的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不断积累的知识。这就要我们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知识改变命运,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而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人在学习中从蒙昧走向智慧,从孤陋寡闻走向博学多才,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成为有教养的'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荀子的《劝学》一起来感受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2、作者介绍。

(1)荀子(约bc298---bc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2)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虽然是先秦儒家学派,但也受到(3)各家思想的影响,成为先秦中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4)他反对迷信,主张既要顺乎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他主张性恶论。(孟子:性善论)。

(6)他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护社会秩序。他的学说对以后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新课推进:

1、正确朗读。(听录音,明确朗读节奏,正音)。

(1)重点词语:中砺参省螯跬锲镂臾。

(2)通假字:--糅有--又知--智暴--曝生--性。

2、把握文章大概含义。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分论点:学习的作用、方法和态度。

(2)文章用了大量比喻和对比手法,分别举一个例子。

3、通过多种方法翻译句子,理解全文。(注意翻译准确,具体略)。

4、重点分析论证方法。

第一段:

(1)第一段中那些句子是表明作者观点的?

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在“学不可以已”后面作者一共用了几个设喻?比喻意义是什么?他们是直接用来论证第一句话的吗?(三组;学习有用。说明最后一句)。

(3)那么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有什么关系呢?(结句是用来阐述首句的。正是因为知明而行无过必须做到博学而日参省,所以学不可以已,否则就无法成为“君子”。

(4)我们写文章很忌讳烦琐罗嗦,你认为用三组比喻来说明同一个问题是否犯了这一写作大忌呢?(这三组比喻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的。)。

(5)由此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意义是:学习可以提高自己、超越自己。

第二段:(以学生分析为主)。

(1)找出设喻的句子,分析作用。

而望--登高之博见--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

论证方法:比喻、对比方法说明要善于假借外物可以弥补不足。利用外物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说明了学习的作用,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

第三段:

1、找出设喻,将内容分组并分组讨论其作用:

积累(1)积土、积水--积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坚持(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3)蚓无……用心一也;蟹六……用心躁也。

2、本段主旨:学习的方法就是注意积累,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同时还要专一。

三、总结。(讨论本文比喻论证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1、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可以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

2、设喻的形式多样。有正面的、正反对比的和反复设喻。

3、设喻和讲理紧密结合。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3.品析人物语言,概括人物性格,学习孙权、吕蒙坚持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并会运用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难点:品析人物语言,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表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吟唱,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唱起这首歌,大家都知道这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而说到三国,我们不禁会想起一批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人才辈出,孙权即是其中的一位。这是为什么呢?孙权作为帝王,他是如何劝下属学习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略知作品。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请一位学生介绍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明确:《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作者是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听名家范读,整体感知课文。

3.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概情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旁答疑解惑。

(三)深入研读,品味语言。

1.全班通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请同学说一说对孙权和吕蒙对话的理解,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读出来。

3.请两位同学模仿表演孙权和吕蒙,表演出其神态和语气的变化,其他学生在旁体味。

4.同学评价这两位同学表演如何。小组讨论应该从语气语言等方面有哪些改进。

明确:孙权语重心长、循循善诱。

5.吕蒙对孙权劝学一事的态度如何?有何变化?结果如何?

明确:吕蒙刚开始是拒绝的,后来同意了。经过一段时间,吕蒙大有长进。

6.从哪儿看出吕蒙进步了?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从鲁肃的评价中看出来吕蒙进步了。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式。

7.孙、吕蒙二人的对话和吕、鲁二人的对话语气有何不同?

明确:孙、吕二人是君臣关系,语气严肃郑重。吕、鲁二人是同事关系,语气诙谐幽默。

(四)学习成语,巩固拓展。

文中有两个成语,请同学们找出来,说一说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并造一个句子。

(明确:吴下阿蒙,刮目相看。)。

(五)小结作业,延伸思维。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孙权作为帝王,苦劝下属吕蒙学习的一面。也知道了一个人无论多么忙,多么学识多么少,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也会取得长足的进步,令人刮目相看。大家学完后,有什么样的领悟呢?请大家自由地谈谈。(学生自由说自己的体会。)。

好,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课下,请同学们试着把本文背下来,并找一篇同样是努力学习,改变人生的文章读一读,下节课同学们分享。

《孙权劝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说说《孙权劝学》这篇课文的教法。1、说教材2、说教法3、说学法4、说教学过程5、说教学理念。

首先,说说教材。《孙权劝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人物的性格和气质。单元重点是熟悉常用的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是一篇让学生增强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能力的好文章。本文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要注重学习,善于提高的故事。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描写的精品之作。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2、弄清文意,熟读课文,当堂背诵。3、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2、熟读成诵,揣摩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故事内涵,汲取有益启示,培养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字词的训练和朗读的培养,这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为了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熟读成诵,揣摩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理解故事内涵。教学难点为: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由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采用的主要教法为: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同时将创设情境法、指导学生自学法、运用远程资源教育法及想象体验法等作为辅助教法。总的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

《孙权劝学》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故事(全篇只有119个字),且故事性强,文言词句方面的障碍少,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了以下学法:

1、朗读理解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3、质疑提问法。

为了让教法和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引出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又顺势而导的引出吕蒙,启发学生思考:为何吕蒙由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让人“刮目相待”?从而激发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读准字音,整体感知。学生初读、听配音朗读、赏教师背读、学生齐读等形式多样,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学生获得对文章最初的印象和认识,能做到读准字音,读出挫顿。教师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四、品读:读出语气,质疑探究。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被充分激发。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学生把握了重点语句的朗读要求。教师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带着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地读,读出古韵古味。

五、悟读:读出情味,拓展延伸。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口吻、情态、语气、身份、地位等进行角色朗读,通过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学生边演读,边细细品味,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轻松的突破了本课重点,学习并掌握了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文中有多处留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教师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并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吕蒙的变化,孙权的善劝,鲁肃的爱才,给你怎样的启示?”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着力探求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即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我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学习文言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鉴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等,进行再创作活动。

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用欣赏的眼光予以学生鼓励和肯定,我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基于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对《孙权劝学》的解读,我不揣冒昧,填词一阙,与诸君共勉--《减字木兰花》江东旧梦,士孕三秋飞彩凤。抱乘明公,里社陈平赫赫功。大河才舞,聚墨齐书兰蕙圃。始唤蒙吴,虎踞龙盘锦绣图。

谢谢各位专家的指导!

侯晓旭。

《孙权劝学》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一)语文训练。

1、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的含义。

2、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积累词、句。

(二)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的2。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小飞娥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作者通过这些平常小事,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强烈的呼喊“生命,生命”,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课文中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是逐步深入的,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思考的是怎样对待生命,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的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第二层思考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和病死;第三层思考的是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飞娥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些本来是平常小事,杏林子却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你想和他一起感悟吗?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生命,生命》。(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词义。

1、学生快速度课文,自行解决生字新词的学习。

(查字典,看注释,问老师、同学)。

2、集体交流。

骚扰:使人不安宁,扰乱。

茁壮:强壮、健壮。

糟蹋:浪费和损坏。

庸碌:形容人平庸,没有作为。

辜负:对不住(别人的好意、期望或帮助。)。

昂然挺立:挺胸无所畏惧的样子。挺立,直立。昂然,仰头。

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擎,举起。撼,摇动。

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3、学生自渎带有生字词的句子,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4、学生写词语。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感知文中的故事情节。

2、抽学生朗读。

(如何评价一人的朗读?流利、感情、速度、停顿)。

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3、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2、朗读比赛。

四、小结、作业: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后同学们把生字新词读书写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读一篇文章、一段文字,要善于抓住主题或关键词,这样就抓住了中心。

2、学生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的主题词,集体交流。

(小飞娥)生之欲望。

(香瓜子)生命力。

(心跳)生命。

3、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事例引出的思考。

小飞娥:生之欲望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4、说说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抽学生回答,及时给予肯定。)。

5、课文大家已经细心的读过了,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文章的内容,你还有哪些问题不理解,请你提出来,让同学们帮你解决。

6、自主、合作、探究。

老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

a、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b、请联系作者自己,感悟作者为什么强烈地呼唤“生命,生命”

c、文中的三个事例蕴含的意识,分别侧重于哪一方面?

(结合板书讨论)。

三、课堂练习。

品味文中语言,体会其作用。(投影)。

a、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提示:所处的环境几乎没有生长的条件,而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壳”,但它还是萌芽长成了一截小瓜苗。)。

b、三个事例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提示:由此可见,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生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小小的虫子如此,人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c、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提示:第一点思考的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第二点思考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去对待人的生老病死。第三点思考又进一层,是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

3、小结、质疑与研讨的经验。

4、语言运用:补成一句话。

(1)一只()不停地在()飞来飞去,骚扰着我。

(2)()在()小憩。

(3)()令我震惊。

(4)()昂然挺立。

(5)足以擎天撼地。

(6)我可以(),也可以()。

(7)我应许()。

(8)()遇祸遇福,或喜或忧。

5、阅读、比较。

阅读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同课文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事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中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学生根据个人爱好作业不同选择。

三、课堂小结、作业。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要勇敢的活下去。12岁就患了重病的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仍忍住病痛,强烈地呼唤“生命,生命”。和杏林子的重病相比,我们双耳的残疾又有什么呢?希望同学们能从今天的学习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做生活的强者,奏出生命的最强音。

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你认为怎样才能使人生更有意义?

2、文中作者从三个事例引发出对生命的思考,你能再从生活中举一两个类似的事件吗?

3、熟读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有能力的同学背下来。

板书设计:

2、生命,生命。

事例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劝学教学设计

1、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并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分析荀子的论证方法。

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就是学习。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荀子在他所做的《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习要掌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文言知识(幻灯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你们都掌握了吗?

二、整体把握。

这篇文言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劝的?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如何论证?

又怎么劝?

第二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可见学习既有意义又有作用,咱学不学?

怎么学呢?

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学习,荀子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看他的学习方法能不能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齐备第三段,思考荀子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

以上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启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坚持专一,善于积累。

四、小结。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学习态度走进高三,圆大学梦。竞赛式抢答。

明确: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青取之于蓝。寒于水”比喻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说明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故木受绳则直。则利”说明外力可以改变事物进一步引出“君子博学。行无过矣”总结上述观点,进一步说明学习对人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比喻论证。

“吾尝。闻者彰”说明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假舆。绝江河”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能力。

“君子。物也”总结说明学习对人的作用。

生答:“学”

(提问学生有哪些学习方法)。

齐背第三段,

思考回答。

学习要善于积累(从哪里看出来的)“积土成山。故江海”(怎样理解这句话)。

正反比喻学生理解,师引导。

学习要坚持(从哪里看出来)。

“骐。可镂”理解分析。

正反比喻学习态度要专一。

“蚓。躁也”理解分析。

生回答,各抒己见。

作业:

1、做拓展卷。

2、写一篇小文章。

要求: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劝学高一必修

课时计划(备课时间05年9月11日第3周)第1课时(总第7课时)。

课题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和手段。

错误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认识诗人诗歌的艺术特色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诗歌的艺术特色认识诗人诗歌的艺术特色诵读法。

赏析法。

一、导人新课。

婉约是唐宋时的一种诗词风格,与之相应的是豪放派。这两种风格不仅并列于唐宋这两个诗词顶峰的朝代,并且至今仍被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错误》正是现代婉约诗之典范。

朗读诗歌。

二、总体把握(师生活动:学生诵读-教师简介)。

1、诗歌内容。

明确:见《教师用书》。

2、诗歌特色。

你觉得本诗有什么特色?请说说你的总体感受。

明确:主要有:(1)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发了离愁别绪。(2)诗歌的意象都是很传统的、中国的。诗人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用杨牧的话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这是对郑在西化之风劲吹的台湾而坚持中华民族特色的创作个性的极好评价。(3)短小别致,“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4)比喻新奇鲜活。等等。

二、具体赏析(师生活动:提问-讨论-分析)。

1、“错误”

题目是“错误”,这是指什么错误?

讨论明确;大致有:(1)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是归人;(2)我错误地“打江南走过”,捉弄了女子的感情;(3)“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心上人),但是“我”“过家门而不入”,令女子错误地以为“我”回家了。

2、“美丽”

“错误”是“美丽”的,这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1)女子以为,“答答的.马蹄声”可能是归人回来了,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所以说“答答的马蹄声”是美丽的,但是……(2)“我”无意识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3)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美丽,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

3、这是一首美丽而忧伤的诗歌,叙述的是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请你从诗中一字、一词、一句或一节加以体会,说说它的美丽或忧伤。

学生自由讨论。

四、再读诗歌。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试将本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3、课后练习一。

《劝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体制宏大,逻辑性强。这篇课文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本篇课文当中的文言常用字词和特殊句式有一定的代表性,探究本文时,要注意夯实文言知识。同时,本文大量运用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便于接受。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学习的起始年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认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增强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点拨,学会联系上下文,融会贯通,结合实际,化难为易,并能积极参与讨论,相互启发。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掌握并积累基本的文言字词。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荀子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文学大家韩愈曾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并非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诗坛怪杰孟郊则表示:“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在对待学习这件事上,大家都保持着极其严肃、端正的态度。同时,也积极劝勉他人,需要学习。如果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写一篇劝勉他人学习的文章,你们会有哪些想法呢?又会从哪些角度展开立意行文。

请两位同学谈一谈(由老师进行适当点评)。

今天,我们就再次跟随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荀子,一起走进他的作品——《劝学》,看看他是如何劝勉他人学习的。(板书标题)。

1、全班齐声朗读《劝学》,同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学不可以已。(齐声回答)。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

2、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的关系。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各小组分别对应第二、三、四自然段内容,具体讨论作者是如何展开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哪一位同学(第一大组)愿意带大家来分析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内容。

问:你能带大家找出这一段中的比喻句吗?

学生指出五个比喻句。

师问:这五个比喻句与学习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呢?

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提高。

生:“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

师总结:事物经过加工可以得到提高,有所改变。而荀子也用这五个比喻句点明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以此来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板书:学习的重要性)。

正如荀子所言,学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大家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又有怎样的个人看法呢?同学们可以拿出昨天的随堂练笔,进行适当的修改。

(ppt展示学生练笔的内容,老师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单点评)。

那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荀子又是如何继续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绝江河”。

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师总结:人自身会有一些不足之处,落实到学业中,便可以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成为君子。

荀子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句,向我们交代,学习可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既然文章的第二三段都写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为什么又要分成两段呢?谁来说说看。

师答:在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之道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就是修身养德,“外王”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学习的重要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从人的自身来说,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个人修养,成就高尚品德,便是文章第二段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而我们的学习还应该立足社会,借助一定的外物,如社会实践等,完善自己,达到目标。

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

请第三组的同学,将自己找到的比喻句,按照一定规律,填写下列表格。

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

老师依照填写表格总结: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将“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师总结再强调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展示文本资料。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行,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巧妙运用大量的比喻论证,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2、采用对比论证,形成鲜明对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多用对偶句,夹用排比,句式铿锵有力。

4、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精炼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在学习《劝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他深邃的思想美,论证的逻辑美和鲜活的语言美。课下,我们也可以阅读荀子的其他作品,感受他的语言魅力。

劝学教学设计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本文的内容是:论述后天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提出积累、专心的学习方法,劝学。本文的特点是:词汇丰富,包含“劝(劝勉)”、“于(从)”等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还含有“于”、“”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句子浅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句子浅显易懂;内容充实,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后一段还提出了学习的方法;比喻新鲜,选用“冰水为之”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新鲜形象。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丰富的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现象,句子的翻译,用生活中事物设喻并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认知上,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情感上,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研习法等多种自主学习方法。

三、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2.能对本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并背诵全文;

3.能说出本文中的比喻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2.体会积累、专心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三)教学难点。

能说出本文中的比喻特点。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学生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读学习重要性的文章,古今中外,浩如烟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一篇经典,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题目叫做“劝学”。它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学完之后我们就会有具体的感受和深切的理解了。

(二)介绍学习方法。

每人在自主诵读中自主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三)字词之学,梳理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当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坐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主动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字词音义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发课前准备好的试卷,当堂测验。

(四)文句之学,梳理句子意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课文边梳理句子意义。要求逐词逐句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无法独立解决的可参阅手头资料,还是无法解决的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主动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句子翻译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随即抽点同学进行句子翻译,同学一边翻译,教师一边评价并讲解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五)内容之学,梳理表达内容。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先用一句话说说中心论点,再用几句话分说各段内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随时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自我完善。之后教师随即抽点,全班同学随时插话,及时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

一句话: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方法:积累、坚持、专心。

在此基础上,让每人对本文的“学习”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说说感想,或说说评价,或说说疑问。要求真诚、深刻、新颖。每人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教师随机抽小组代表发言。

最后教师也提两个问题让学生现场讨论:作者“劝学”是基于怎样的人生观?本文所“劝”之“学”,在内容上跟今天的完全一样吗?请紧扣课文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人向全班同学介绍,边介绍边互评和自评。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与学生交流。

作者“劝学”是基于“人性本恶”的观念,因为第一段他认为,后天改造能改变原来的形态,可见他认为原来人生是恶的,没有修养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改造,使之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同时,从这里也可以发现,他的所“劝”之“学”,虽然有跟今天一样的知识方面的学习,但重点可能还是品德修养方面的学习。

(六)技巧之学,梳理表达技巧。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通过梳理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的最大特色及其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时间10分钟左右。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每人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2分钟。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运用比喻来使所讲观点“学不可以已”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新鲜。荀子运用比喻有以下三个特点:1.高度生活化,所用的比喻都是每人生活中所熟悉的。2.比喻丰富。3.比喻角度有变化,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进行比喻。

在此基础上,学生有不同见解的可以现场提问,现场讨论。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七)美读背诵。

全班齐读,现场背诵,现场默写。

(八)了解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九)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时间2分钟左右。

(十)课外篇目推荐。

李建强《〈劝学〉赏析》。

胡格非《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荀子《劝学》全文。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 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 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表演法 比较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学生回答

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作者介绍

史.

学生记忆

使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和熟悉。

(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标出节奏,停顿,注意体会语气

学生用心体会。

(四)读懂文意, 读出语气

1. 大屏幕出示课文内容,并标出重点字的拼音

2. 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字多音,古今异义的字或句子。

3. 老师解释文本中的重点字及句子的意思。

4. 老师将课文翻译一遍。

1. 学生读懂并记忆。

2. 学生试着翻译课文。

3. 学生注意纠正错误。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品析课文

1.出示重点句段

2.分角色朗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甲学生扮演孙权,乙学生扮演吕蒙。丙学生扮演鲁肃。

1.体会人物说话的口气及心理活动。

2.通过表演体会人物动作。

(六)感悟反思: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结尾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推出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发言。

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及与新知识的关系。

(七)课堂小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一对话刻画人物,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八)作业

1 背诵全文

2 积累文言词汇,明确现代意义用法。

3 完成课后练习。

(九)板书设计

课题: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探学(侧面描写)

先做托词

学得自成

难以置信

深为折服

力陈必要

现身说罚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 自读课文,篇幅短少,浅显易懂,故事性很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但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劝学》教学设计

1.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词的含义。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一课时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吗?知道这位小英雄是谁吗?对,他就是司马光,司马光不仅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好伙伴,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史学家,在他的著名书籍《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仗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老师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同学们想不想向老师一样将课文流利地背诵出来呀?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我们把这遍文章的字音读准了,停顿读清了,文意读明白了,再加上反复诵读,同学们就一定会比老师背诵得更好,大家有没有信心?下面就让我们从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生自由读文。

2.生试读(其它同学认真听,并在读音的停顿方面给予评价),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先自已独立思考,边读边译。后交小组讨论,最后提交全班交流)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1.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这是学习古文的基础,而要真正要将古文吟诵出来,还需要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把握不同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的语气,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们读出语气的方法是不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找出孙权与吕蒙对话两句话,结合标点和人物身份,讨论一下孙权的这三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言为心声,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这一番既严厉又包含关怀的苦口婆心的劝告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试着按照前面的方法,对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也揣测一下,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吕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赛读,尝试背诵

2、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的目的在于能给后人一些启示,里面的很多人,很多事对于我们做人做事都是很有启迪的,王安石先生也曾写过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叫《伤仲永》,同是写学习,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大胆地议议,说说。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3. 以《方仲永巧遇吕子明》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劝学教学设计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瘛弊郑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从出生以来,就与学习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通过什么方式,他总是在学习中得到不断地完善,继而让自己的生命丰富和充实起来。可以说,学习对提高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境界都有着巨大的作用。离开了学习,人生就成为了一片空白。

自古以来,苦口婆心劝勉人们努力学习的大家层出不穷。从孔子“学而时习之”到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再到王安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饱含著名家大师语重心长的激励。古有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焚膏继晷”之发奋图强终成一帮宰相,近有童第周夜不眠寐廊光下苦读,终成一代大师的典范……所有这些都有共同的指向性,那就是“学不可以已”的谆谆教诲。而将这一主张全面,彻底,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人,那是荀子。他的《劝学》成为千古名篇,也成为几经变革的教材中一直得到保留的佳作。原因在于它独特的魅力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经久不衰。

我对自己在《劝学》一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剖析,以促进自己向更高、更远、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我首先要检讨的是我的教学语言的凝练问题。身为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在语言文字的体悟和运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也只有语文教师注重教学语言和表达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以及影响,才能透过语文教师自身的学识与人格魅力影响一拨又一拨的'求学者追求卓越。但是,因为平时不大注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甚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率性随心的习惯,导致教学语言的散乱。此次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凡事都应该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为一些随意性的语言影响对文本的深刻意义的解读和感悟。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只有沉浸在其中,才能把祖先传承下来的身后文化底蕴通过思维的外壳彰显出来。所以,在往后的教学里,我会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严格要求,一定会三思之后,深入推敲,揣摩教育教学语言高度的概括性,在比照之后在进行流畅,有文化意味地表达,向着言简意赅的方向努力,力争让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自己的口中更美丽地凸显,将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升到更为严谨的高度。

其次就是在导学案的使用上没有能够做到圆满。这次的教学,也是响应以及贯彻落实语文新课改精神的实践,我们都盼望着取得教学效率最大限度的体现和收获。而使用导学案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习惯与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发散学生学习时的扩展性思维。在《劝学》教学里,基本上让导学案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有了知识的生成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敢于主动质疑,大胆质询的精神以及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心里。开了一个好头,但在结束的时候,没有将未完成的部分加以安排布置,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没有了余韵。我们所追求的余音袅袅的效果自然也没有完全达到,也致使学生产生了没有吃饱的遗憾。

《劝学》教学设计

1、认知目标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1、读一读:

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全班齐读。 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扮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课后背诵全文。

《劝学》教学设计

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文中的成语,理解文意。

3、正确朗读全文,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分析人物性格。(重点、难点)。

4、领悟学习的意义。

一、情感启动。

1、导入新课。

很多伟大的领袖都强调过学习的重要性,列宁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毛泽东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早在三国时期有位伟人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吴国国君孙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板书:《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预习指导。

(1)掌握本文有关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全文,尝试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

(3)识记本文涉及的两个成语的现代含义。

(4)根据书下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是()。

(时期)杰出的()家和()家()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解释成语含义: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二、解题生疑。

根据题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孙权是谁?

(2)劝谁学习?

(3)为什么劝?

(4)劝学结果如何?

三、读文求解。

1、学生齐读文章,寻找答案。

(1)吴国国君。

(2)吕蒙。

(3)卿今当涂掌事,读书大有所益。

(4)吕蒙进步惊人。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2、再读释义。

(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口述)、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叙述性语言:译文。

(2)孙权:译文。

(3)吕蒙:译文。

(4)鲁肃:译文。

四、三读析人。

1、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2、分析文中人物语言展示人物什么身份、性格、心理。评价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该人物语言(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板书、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孙权:身份();性格();心理()。

(2)吕蒙:身份();性格();心理()。

(3)鲁肃:身份();性格();心理()。

五、求异思辩。

如果孙权劝学无效,吕蒙不学习,结局会怎样?(展开你的想象运用简短的话语进行说明)。

六、学以致用。

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或启示。(用一句话说明)。

七、班长总评。

学科班长总评。

八、教学反思。

课堂实践后发现的问题:

1、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审题过于仓促,导致很多同学都没有完整的回答出本题答案,在下次的授课中,应先给学生10秒钟的审题时间,之后再进行抢答。

2、据题生疑中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怎样劝的”,也应该给予确定。

3、朗读由原来的三读:初读理解大意;再读释义;三读析人;增加到四读深入理解,设置在人物分析之后,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人物分析,学生板书的答案书写不是很规范,无条理,所以改用表格的形式,更加明晰。

5、题目《孙权劝学》既交代了人物也交代了本文情节,吕蒙就学和鲁肃鉴学亦是如此。所以在讲解人物形象时同时也交代了文章情节。

6、文章情节有详有略,由此应该引到文章写作手法的讲解。

7、课文翻译中本文有三个语气词需要注意强调“邪、耳、乎”。

8、学案设计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不够明确,应当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