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文库 > 文学论文 > 最新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大全

最新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大全

小编: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大全篇一

一、钻研教材,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采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照,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二、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因其教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如: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班级、年龄,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蔽性、可创造性大的,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蔽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

三、开拓思路,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设计和提出问题,还应辅之以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阿q正传》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上《〈呐喊〉自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编演其中的一些片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有如剥笋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自读篇目,这是学生运用启发式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实验田”。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取得实效。

最新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大全篇二

江苏省淮州中学 朱卫民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课改相继在全国保个省份试点推行,江苏现已进入课改实验中,社会各界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着课改。

新课程的学习中,师生之间不应该是领导与被领导,传递与被动接受的关系,而应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建设性的伙伴关系,从而成为新知识的共同学习者,探索者和收获者。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改进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寻找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教学方法。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对“课堂主体性”模式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由于受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时,多是以理论方面的研究,缺乏对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与新课程内容所要求的注重探究,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靠教师来培养的,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追求的热情和永不满足的探究精神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国教育专家钱梦龙早就提出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人的发展为理念的素质教育理论也要求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新课程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实践者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改变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运用各种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行课程改革,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这一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所需的人才。面对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全方位的持挑战,我国在全国多个省份进行了新一轮课改实验,作为经济文化大省的江苏也全方位投入新课改;课堂教学作为课改的主陈地,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生物教学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惑,这些困惑的核心是如何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特别是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实现生物教学的又一个春天。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与保证措施

我国相继在多个省份进行课程改革试点,江苏现已进入课改实验中,这是本课题研究的良好时机。

课题负责人有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教学经验丰富,平时教学中,不仅钻研教材和关注学生,还特别注重教学、学法的研究。现在高一年级部分管教学常规工作,同时担任生物备课组长,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平时能广泛学习先进教学观念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并经常把教学心得写成论文,取得了一定成绩。

本课题由江苏省淮州中学教科室胡卫星主任和淮阴区教育局教研室史家奎老师担任课题指导,为课题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组既有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踏实、作风严谨的市级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又有教学理念新颖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富有朝气、敢于创新的青年教师,相信我们一定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概念界定

《教学论稿》(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85年版)认为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理论思考

(1)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不仅应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学生们个性发展需求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具有创选性思维的竞争性人才。(2)生物教学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在诸多的困惑,核心是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位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新课程注意探究性和实践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需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远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更多远应时发展要求的创选性人才。

3、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知识意义上的主动构建者,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让学生探索问题,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其能力。

(2)现代素质教育理论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总目标和具体的目标,都提出了深化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实践者要圳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改变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运用各种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1、理论假设

新课程要求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注意:探究、体验、设计、社会实践等学习方法,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用不同的课程支撑不同的学生发展。新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必然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研究探索出适合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新颖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具体的目标

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现代高中学生对学习兴趣和方法方面的特征。改进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寻找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教学方法。

七、课题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设计)

1、现状研究

调查本课组及生物教研组成员所在班级学生对目前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具体措施,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现代高中学生对学习兴趣和方法方面的特征。同时还需密切关注国内外教学方法的发展及改革趋势。

2、策略研究

结合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3、课型研究

不同的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课型;新课程中较常见的有:实验课,基础理论课,探究,实践性课等,针对不同的课型研究出不同的教学方法。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工作

1、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组长:朱卫民(教务处副主任,中高)

成员及其分工:

3、研究的保障措施

(1)领导重视、组织得力。

学校一把手校长亲自参与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并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从组织、管理以及资金等方面全力支持课题的研究工作。(2)专家引领、加强培训。

为了拓宽课题组全体研究成员的知识面,快速提升其科研水平,确保在既订的时限内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课题组特聘请市、区教研室(教科室)的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定期延请他们来课题组作讲座、报告、培训,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指导和引领作用。(3)规范管理,严密有序。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规范化,课题组制定、建立了健全的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使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并定期对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和调控。

九、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负责人)

(2)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

(3)科研培训;

2、调查研究:2006年2月一8月,负责人:朱卫民、许玲玲,通过阅卷,与学生个别 交流等方法获得第一手材料。

(1)教学方法改进探索

(2)课堂教学实施

十、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文献研究

搜集、整理相关研究成果材料,通过比较分析来发现和列出与现代课堂教学实际不同的特点,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具体效果的研究,提出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看法、启示和建议,为课题研究借鉴参考。

2、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个别交流等方法获得第一手材料。了解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当前课堂教学的特征和得失,椐此提出改进现状的建议:根据调查所得的事实性材料,预测课堂教学的发展情况。

3、经验总结:

收集和分析课堂教学的各项工作的过程材料,运用科学方法,对课题实践经验分析和判断,概括出运用于课堂教学,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

十一、课题研究的操作范式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高中生物的《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在第一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必须要熟练、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的绘图。在第二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熟练利用因特网搜集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熟悉有关生物学的有关网站,熟练发电子邮件等等。在第三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应该在第一项能力和第二项能力基础上,巧设各种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如同位素示踪技术等,还要求教师要通晓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2、转变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思考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很容易走入误区,不能辩证的看待各种教学方式,或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任何看待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呢? “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对于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型,讲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例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二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3、用好教室这块阵地,推动素质教育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个没有目的的学习。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命是怎样诞生的?生命向哪些方面发展?我国在基因工程方面有那些主要的贡献?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为什么美国的生物圈二号没有成功?人类能在月球上能生活么等等。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新的课改下,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从非生物界到生物界这个顺序揭示了这个根本观点。无机元素组成有机元素,有机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细胞。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即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具有多种生命功能的的糖类和脂质。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以特定的单体构成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形成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物,都需要唯物主义的观点。

十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回顾传统生物教学方法的弊端

相对于新课程,原有的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实际;学生苦于死记和硬背,教师乐于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因此,相应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以教科书知识为本位,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结论而轻过程。同时,传统教学还以教师和教案为本位,教学重教法而轻学法。

2、体会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和目标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同时,新课程目标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这些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对生物教育价值的追求。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从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来看,纵向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横向是学习、探究和练习,充分体现了生物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教学中的合作性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新课程实践中,生物教师应遵循合作性原则,能营造亲切和谐的学习气氛。这种气氛可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友谊和社会吸引力,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集体教育影响力就会得到增强。

(5)适应学生心理和年龄的发展原则

不论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是指导学习方法,都要建立在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尤其对于生物教师更应该注意这一点。不光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介绍一些必要的生理知识,以使他们的身体等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实践意义

初步达成了新课程目标的一系列基本的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

从普通高中生物新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课本设置了大量的问题,如:人教版必修的三册教材中都给出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能力,实现了课堂范围内的真正平等对话,实现教学相长。

在新课程大力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之时,那么传授式教学是否还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呢?这里高科技内容“演示式”教学,于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式,其主要区别在于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

以“现代生物技术科技专题”(选修3)为例,本模块属于高科技内容,通过图片、实例等演示,使学生了解科技前沿新动态。其目的只要求学生对现代生物科技研究的进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此教学应以专题讲座和学生讨论为主,在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对新事物具有分析、判断、决策的批判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发展和生物科学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缺少实验条件的前提下,要学生了解高科技知识,就可以使用“演示式”教学。

十三、课题研究的展望

通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艰苦努力、团结合作,本课题终于画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诚然,本课题研究虽作了总结,但这仅仅是对前面研究过程的阶段性总结,而不是终结。主要的目的是将前面探讨的过程作一个较为系统的回顾,希望通过回顾,将感性的材料整理归类,希冀于从中探索出对现时高中学生物的教学有用的方法,并试图将之上升到具有一定高度的理性认识,让它能为以后相关内容的教学提供理论方面上的先导,使自己的教学行动既有理论指导,又能够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我国此次的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应适应这种趋势,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又取决于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上探讨了一些适应新课程改革趋势的教学方法,目的为课程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给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利的帮助。

然而生物学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偶合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持续而长久地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不懈地努力,从而探讨出更好的、更为有效的高中生物教学方法,为新课程的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新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大全篇三

——浅淡语文教学灵动理念的实施

[摘要]本文主要从课前准备、课堂学生表现、教师角色等方面对灵动课堂作了诠释。灵动课堂即有智慧有灵气、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研读、互相探讨,获得理解感悟。教师适时引导、鼓励,以激起智慧碰撞,从而最大限度获得教学效果。

[关键字]灵动 智慧 互动 有效课堂

在素质教育的大潮流中,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如何打造有效教学课堂成为了重中之重。“问题——探究——反馈”是我校课堂教学理念,打造“灵动”课堂则成为这种教学理念的升华。

一、潜心钻研教材,预设课堂环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钻研教材、读透教材、精心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题。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效地自主学习,课前教师应钻研教材,弄清本课的“三点”,即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环节,但关键是预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初步想好应对的方法,并根据课文选用最合适的方法。

如鉴赏《再别康桥》前明确,诗歌最重要的是熟读成诵,在此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通过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意境;难点即把握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用心筛选信息,选取典型材料,准备好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在鉴赏《再别康桥》时设置了以下两题,要求学生讨论。

b、诗歌如诗如画,这首诗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图,请归纳这七幅美景图。

二、全面调动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1、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师生应地位平等,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一言堂”,而是启发、鼓励学生多发言,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合理”成分,加以表扬,让学生敢说、多说、愿说甚至想说,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这样学生不再“提心吊胆”地“揣摩”教师的思想,抛开“怕出错”的思想包袱,畅所欲言,遇喜则喜,忧其所忧,完全沉浸于课堂氛围和文章的情境中。

2、学生讨论——感悟——归纳——表达——创新

精心设计导入,吸引学生步入文本学习中,然后让学生讨论预设问题。如讨论《再别康桥》中预设的a、b两题。讨论前说清要求,如,每小组人数(4人),时间限制(8分钟),讨论内容(a、b)两题,讨论方法(诵读法、查找相关资料),成果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让学生自主研读、讨论、思考、感悟。

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倾听,让学生自由表达,在其表达不到位时,也不打断其思路,用眼神、手势、微笑等鼓励其完全表达思想。学生的回答常常会出现一些备课时未预料的细节,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抓住这些课堂契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这会给灵动课堂增色不少。

如鉴赏《赤壁赋》第三自然段,分组讨论“客为何而悲”时,要求学生紧扣文本作答,限时5分钟。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时,有一位学生指出有“一悲”是悲理想难以实现,一处体现在追忆曹操成就伟业,而自己也与曹操一样,有雄才有抱负,却被贬黄州,壮志难酬;二处体现在希望能够与明月长存却难以实现。我于是抓住这个契机,适时为其总结,首先肯定学生思维活跃、考虑全面;其次对其回答进行概括总结,第一处为现实生活中的理想难以实现,第二处即为人类“渴望长生不老”这千百年来的共同理想难以实现,因此客人悲叹。学生听完后恍然大悟、会心微笑。这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展示“劳动所得”的方法远胜于教师的“总结”与“代言”。这样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生成新的理解,有益于创新。

3、充当好“教师角色”,激发智慧碰撞。

二是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恰当、中肯、有激励性的评价。这样既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有正确的认识,又让学生勤于思考、精于思索,进而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

三是授课时不拘泥于预设的课堂环节和既成课件接部就班,而是应在对课堂有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尽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发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慧、彰显学生的个性。

三、宏观掌控课堂,生成有效教学

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拓展法,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竞争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在让学生概括出《再别康桥》中七幅图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比比哪组概括得又快又好。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设置问题时把握所学课文之精髓,并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鉴赏完《赤壁赋》,设置拓展题为“苏轼豁达情怀对我们高中生的启示”。学生对此均能侃侃而谈,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如“我们要像苏轼一样,看淡名利,用心做好眼前的事。”“我们要学习苏轼辩证思考问题的方法,明白万物皆‘变与不变’道理。”“我们不应拘泥于个人的得失”等等,诸如此类,表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探讨、融情入文、全身心投入文本,完成情感体验,已经较好地把握了文章内核,因而能够娓娓道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责任在于宏观掌控课堂,适时引导,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释疑、解决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传统的苦学到灵动课堂的乐学、会学,真正享受学习这一培养能力、塑造个性的过程。

“灵动课堂”是学生自主的课堂、是灵感四溢的课堂、是充满爱心的课堂、是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灵动课堂”关注的不仅是对一堂课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更关注的是学生所获取的能力对其终身发展的意义与影响。打造“灵动课堂”其路漫漫,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感悟、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以期有新的突破。

最新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大全篇四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倍受非议。“少慢差费”是语文教学状况的形象描述,“误尽苍生”让广大语文教师无法抬头。虽说这样评价语文教学有失公允,但扪心自问,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又教给学生什么了?无非是应试技巧,无非是架空分析,诸如此类,这难道都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过错?这样说恐怕也过于偏激。客观地说,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喋喋不休地大讨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意义争论,都影响和制约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拂面春风。它切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肯綮,更加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维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语文的综合性,重视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可以说,高中语文新课标为走好提高中学语文效益之路提供了一双新鞋。

较之以前的教学大纲,新课标这双新鞋新在何处呢?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新课标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更为科学和全面。课程标从新的视角出发,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将之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既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这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注重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也是极富创意的。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各门学科都必须摆脱唯知主义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也正是语文新课标力求达到的目标。

新课标强调学习方式的多元性,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变单

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又一亮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新课标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新课标提出了课程内容开放性的主张,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这是新课标又一新处。这一观点的提出,大大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新课标在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还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的主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这一主张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隔断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中学语文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用新的方法,走出一条多快好省的语文教学之路。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新课程的实施,使语文教学内容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的局面,这必将导致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双边性。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也不是教师导学生演,更不是教师尊学生卑,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学、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不再是知识接受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应突出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该研究学法,并要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突出地位。“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教师要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表现出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新课标下应努力寻找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方法。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等,这使得语文课程的结构更加合理并趋于优化。但是仅有课程的趋优化,没有教学方法的最优性,要做到既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又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行不通的。对教师来说,要选择能最有效地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刺激学习和检查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来说,要在学习中合理地自我组织、自我砥砺、自我检查。一句话,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负担合理施加。

有了新鞋,用了新法,但必须走新路。新的语文教学之路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中庸之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其本特点。”可见走“中庸之道”是新课标为我们指明的金光大道。

语文与语言文字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工具性决定的,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习使用语言这一交流思想工具的过程,从语文学科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必要工具,从这一角度出发,语文学科亦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必须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牢基础。

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是语文人文性的外在表现。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创新思维,在对某个问题解答时不采取“独裁”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解决目前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的判断能力,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索能力,体现学生的自主精神。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语文的“人文性”还体现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这一个新时代话题上。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类自己的关怀。要引导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习惯。突出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是中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可以做到也必须做到的。

总之,语文课程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要素,集中而又具体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关照着语文教学的任务。可以说“新鞋”、“新法”、“新路”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为此,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探求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是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最新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大全篇五

自2006年9月始,我们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

进入新课改后,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理论学习、听课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比以前大大增多,我校还与两所重点中学结成一个课改联合体,三校的高一教师几次在一起研讨交流。从平日听课、案例分析、三校研讨活动中,我感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但是,普遍存在一些困惑。下面便是老师们存在的几点困惑,和我对这些困惑的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是否与传统的截然不同?

在开学前的以高中新课改为主题的校本研训中,我们组织语文教师观摩省教育研训院提供的教学录像,看完后,有的老师说:‚这就是新课改的课吗?似乎没有多少新的东西,我们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嘛。‛我校有一位高一老师上人教版高一第三单元时,先讲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和如何鉴赏这类散文,给学生以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然后让学生自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并且质疑和指出自主鉴赏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再归纳学生的问题,然后用两节课进行比较赏析和讨论交流,学生不仅充分理解了课文,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评课时,这位老师同样说:‚我的这堂课是课改课吗?我以前也常这样上课呀。‛在几次听课活动中,不断听到类似的说法。看来,有部分教师用‚全新‛目光看待新课改的语文教学,认为新课改的语文课应该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

那么,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真的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截然不同吗?

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由此而观,我校那位高一教师的那堂课是一堂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

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拔式、讨论式等。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和钱梦龙的 ‚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改革的是什么?是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需求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转变‚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互动式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新课标的实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探讨、讨论发言的机会,一节课常常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度过。但一堂课下来,好像老师感觉好像什么都没有教到,学生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以前所强调的基础知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似乎成了课堂‚被遗忘的角落‛;学生的作文上错别字、用词不当、病句、语序混乱等现象层出不穷。于是,有的语文老师忧心忡忡:‚这样课堂是‘热闹’了,却忽视了语文‘双基’的落实,长此以往,将来考试怎么办哟——‛有的老师埋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忽视了‚双基‛。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要有正确的认识。

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教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不过,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让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一次听一位教师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她开头是一番感人肺腑的导语,再是简单地解释字词,然后进入重头戏‚课本剧‛演出,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新编邹忌讽齐王纳谏‛,最后学生评议谁演得好,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动‛起来了,而且似乎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演课本剧本无可厚非,但曲解了课文的寓意,把课文改编得面目全非,使之庸俗化,类似‚戏说‛之类的闹剧,如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怎能不令人啼笑皆非?如此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怎能不会让人们对新课程改革产生困惑?这种片面追求‚热闹‛课堂教学貌视‚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徒有形式,而无实效,违背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对此我们应持之以恒。

其次,我们应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70~80年代又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提到‚双基‛,而是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这一变化看,似乎‚双基‛已成为过去时了。其实,目前推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双基‛,而是将其进一步科学发展,使之更科学,更具人文化。

从理论上,‚语文素养‛是‚双基‛的继承发展。不论时世如何变迁,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是中小学设立语文课程的目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依然重视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与‚双基‛相比,它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阔,不仅表现为有较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从教材设置上,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它们都注重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人教版的高一教材‚必修1‛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它们从文学作品阅读理解和品味鉴赏,和写作口语交际,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培养阅读习惯,不仅提高思考能力,而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万丈高楼,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重视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但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应走出以往‚应试‛的局限,从‚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双基‛的内涵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双基‛,不能简单地把‚双基‛理解为字词句等语法知识,更不能狭隘地把‚双基‛理解为以前高考所考查的知识和所考查的能力。

三、新编语文教材的使用是在‚增负‛吗?

若按如此算法,旧版教材就比新教材的‚负担‛更大,因为旧教材除了必修本,还有厚厚的一本约有80多篇诗文的语文读本。因此,不能用课文数量的多少去衡量新教材是‚减负‛还是‚增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