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文库 > 法学论文 > 2023年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窦桂梅(8篇)

2023年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窦桂梅(8篇)

小编:曹czj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

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课件出示译文)

(一)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4、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锺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6、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

7、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9、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3、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1、师:锺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锺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短歌: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明确:悲恸欲绝、痛不欲生……

3、锺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教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r“鼓”是什么意思?(弹。)

r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学生或许能说出其中的原因,但难以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知音难求的深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他与好友心有灵犀的感觉,有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说的话,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令人非常愉悦的,能让人体会到友谊的奇妙之处。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如果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这难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吗?所以伯牙才会这么珍视锺子期这位朋友。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学生补充“知音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学生补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预设:学生可自由发言,对于这一举动,可能有些学生会不赞成。比如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从此以后不再弹琴,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来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啊!而且,锺子期虽已不在人世,但可能还会有人能听懂伯牙的音乐,可能他还会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机会。学生思维活跃,可能会有各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不必过多评判。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个传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人把这个故事记载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艺术上的修饰成分。“三尺瑶琴为君死”,正是因为这种可歌可泣的举动凸显了伯牙对知音的一片赤诚,这个故事才有着这么动人的力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传颂。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知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解释,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表达的音乐艺术魅力。

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以读带悟、层层深入,实现情境教学。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生:想。

师:好。那么我们就赶紧走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体会它的荡气回肠,耐人寻味。首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预设:1.读正确字音。

师:很好,你将最难读的弦(xián)字都读正确了。

2.读错误字音。

师:读得不错,但老师要纠正你一个小地方,“弦”字的读音。

师:那谁能说说,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生:……

师:读完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吗?

生: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

2.自读领悟,体会文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文章读通、读准,开始读吧。

生:读课文。

师:谁想试试?

预设:

1.学生读的相对流利,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2.学生读破了句子,及时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在初读时,将句子读通、读流利)

师:同学们,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根据老师给出的课文朗读提示,将文章读出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师:有了朗读提示的帮助,相信这次肯定会比第一遍收获更多。谁来体会收获的快乐?点名学生读。

生:读课文。

师评:很好。老师喜欢她读的几个地方,例如:“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古文有属于它自己的美丽,也就是它的独特韵味,让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生:读懂了。

师:你们可真棒,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将文言文理解的这么快的?

生: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

师评:真聪明,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是一个好方法。

师:那么我们就用这位同学提供的方法,结合注释,再读一遍文章,想象哪些地方你读懂了,那些不懂得地方划出来,同桌或前后位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能否解决。好,开始吧!

生:读文章,交流感受。

师:好了,老师开始检查了。说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句子?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这句话是说……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四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

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真棒啊!……

师:由此可见,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意思是……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师:是啊!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伯牙心里想的是流水,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生:……

师: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的相逢。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情境点,在这里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转化为情境)

师:出示课件,俞伯牙资料。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师:大家说,在遇到子期之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别人可能怎样赞美他呢?

生:……

师:这种赞美有价值吗?

生:没有

师: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想些什么?

师:那么,在遇到了懂自己知音的子期后,你的心情如何?

生:激动,兴奋……

3、入情入境,感悟真情

(感动于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师:此时,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

生:练笔。

交流:

生:子期啊,你真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啊!

师:真可谓知音只一人啊!你真正走进了伯牙的内心深处啊!

师:再读句子,读出山一样的志向,流水一般的情怀。

生:读文章。

师评:天高地阔,古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分明读出了大智大仁的伯牙。

师:这琴声,这心情,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为何有这种体会?你从文中哪句话知道了这些?

(回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一个交流,意在拓展“念”字的外延,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不管伯牙念到什么,子期都能听懂,以此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伯牙与子期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触景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两人一见如故,相约明年再来相见,然而,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的人,他看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配乐悲情叙述)

(设计意图)前面极力烘托两人那饱含深情的知音之情,在这里出示子期死去,意在让学生感受这种心里落差,彻彻底底的体会那种失去知音的绝望之情,更加升华了情境)

师:你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生:听出了思念,悲伤,绝望……

师:于是,伯牙来到子期墓前,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配乐,教师深情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体会,自然引出下文)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同学们,伯牙可是宫廷乐师啊,他在断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前途,命运……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都在苦苦寻觅知音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知音的难求!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意在烘托情感,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拓展本课所体会的外延。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所以才有这首《高山流水》流传至今。

(出示高山流水形声图,播放《高山流水》曲子)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子期欣喜万分伯牙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引导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2、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3、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音乐导入,激趣揭题

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这首乐曲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伯牙鼓琴》,齐读课题,理解“鼓”字。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章

2.认识“哉”,读好语气词“乎”,师范读句子,生练读。

3.齐读课文

三、依法自学,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意思

2.交流反馈,师点拨指导关键字词的意思

3.带着理解再读课文

四、感悟知音,体会情感

(一)感遇知音之喜

2.生反馈。

4.琴声是无形的,而子期却可以从无形的琴声感受到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你又有什么话想说。

5.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师生合作读文

6.你们觉得伯牙的琴声里除了这高山和流水,还会念些什么呢?仿照句式,补充说话。

(二)痛失知音之悲

1.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他们二人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秋天再来相会,谁料第二年秋,伯牙满怀欣喜地赶来与子期相会,迎接他的却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2.师生合作读诗,感悟伯牙的悲痛。

3.结合课后资料袋,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4.配乐吟诵全诗,背诵全诗。

五、关注编者,拓展阅读

1.伯牙和子期,一位是琴仙,一位是樵夫,究竟是什么令两个身份悬殊的人结下深厚的情谊?(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2.阅读《余音绕梁》,思考:从哪看出韩娥的歌声具有独特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

自主阅读语文主题丛书《艺术百花园》,领略艺术之美。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r“鼓”是什么意思?(弹。)

r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学生或许能说出其中的原因,但难以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知音难求的深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他与好友心有灵犀的感觉,有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说的话,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令人非常愉悦的,能让人体会到友谊的奇妙之处。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如果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这难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吗?所以伯牙才会这么珍视锺子期这位朋友。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学生补充“知音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学生补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预设:学生可自由发言,对于这一举动,可能有些学生会不赞成。比如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从此以后不再弹琴,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来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啊!而且,锺子期虽已不在人世,但可能还会有人能听懂伯牙的音乐,可能他还会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机会。学生思维活跃,可能会有各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不必过多评判。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个传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人把这个故事记载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艺术上的修饰成分。“三尺瑶琴为君死”,正是因为这种可歌可泣的举动凸显了伯牙对知音的一片赤诚,这个故事才有着这么动人的力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传颂。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知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

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

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

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1)四人一组,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2)提取人物相关信息,完善双气泡图。

提示:提炼主要信息,看哪组找的准确、快速、全面。

4、小汇报交流,说说“知音”的故事哪里让你感动。

五、回顾总结

1、利用双气泡图回顾课文内容。

2、阅读诗句,品味“知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

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

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这个世上再无明白自己的人,那么所弹奏的乐曲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伯牙绝的不仅仅是琴弦,绝的更是心弦与希望,重回无边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建议配上吴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体会伯牙子期相逢之乐与分别之痛。

读一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畅非常光,很多书上都有记载。后世的人们也会用高山流水和知音来比拟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感情。许多有志之士也会用高山流水来比喻自己心志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