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文库 > 教学反思 > 2023年找次品教案及反思(大全15篇)

2023年找次品教案及反思(大全15篇)

小编:曹czj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找次品教案及反思篇一

(1)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首先,我以讲故事美国航空飞机爆炸导入,抓住学生好奇心理,(飞机的爆炸真的和一个次品有关)课一开始,发挥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主体意识。而后又加以课件来解决他们心中的某些疑问,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民主导学中渗透“退”也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我在教学中体现了华罗庚“退”的数学思想——善于“退”足够“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把复杂的问题退回简单化,再从解决简单的问题中发现规律,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从81瓶钙中找一个次品,用天平称,至少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学生猜无论如何都要81次,有的说42次。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首先研究2瓶,3瓶5瓶等逐渐寻找规律和方法,最后找到“平均分3份来称所需次数最少”的方法,然后用找到的方法来解决从81瓶中找次品的问题。后来经过探究后发现从81瓶中找次品只需4次即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数学的奇妙!从而激发了学生数学的学习欲望。

(3)展示交流中体验“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猜测与验证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接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就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首先从9瓶中找1瓶次品的几种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次数最少,是否无论是多少瓶都是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那?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实验,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得出待测物品是3的倍数后,我适当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快地分别说出了所要称的次数。这一拓展,有效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1)本节是思维训练课,但最终是不是所有的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呢?现在反思一下,确实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2)另外所用的图示的办法,应该多做讲解,要让每一位同学能熟练的运用它。

(3)在板书中由于看到黑板是一块,本来设计的板书临时改为2列,结果出现了板书中“操作方法”占了2行。总之,这次教学优质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对症下药!我深信,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找次品教案及反思篇二

新课程数学五下教材在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在进行“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以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过程中我放弃的了教材中以3个物品、5个物品再到9个物品的研究顺序,将其改为3个物品、4个物品、8个物品、9个物品进而扩展到10个、27个物品中找次品的研究。操作过程简述如下:

1.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平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平称最方便。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完成数字化的分析方法:

平衡1次3(1、1、1)

不平衡1次

2.利用不同的分法探究出4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学生面前,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平上、一份在天平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几关注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方法的优化提供可做分析的蓝本。(其中部分方法不做全面展示)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3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而后教师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平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平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近。”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回顾前面找次品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在3个物品中找只要1次,4个物品中找只要2次,8个、9个物品中找也只要2次。并猜想5个、6个、7个物品中找的话,要用几次才可以了?并进行分析验证,得出在4个到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只要用天平称2次的结论。随后让学生研究10个和27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次数,既做为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找次品的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

《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连试教合在一起,一共上了3次,但是每一节的教学任务都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针对各位老师对我的评课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对这节《找次品》进行如下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课前谈话环节,我用分过的一瓶七彩糖和没分过的七彩糖进行对比,从而引出“次品”这一概念,让学生从这两瓶中找出次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用天平称。这一环节,我感觉上还好。

但是在学生示范了从3个物品中,只要称1次就可以找出次品这个环节后,我不应该重复学生的示范过程,而是应该呼应此环节的开始部分,让学生思考从2个物品中只要称一次就可以找出1个次品,为什么从3个物品中也只要称一次?这个道理不应该由我来说,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想明白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接下来的从4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环节,此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教学过程。我采用学生边说找次品的过程,我随机板书。由于多媒体的黑板离学生比较远,而这节课要板书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写的字相对很小,这些种种原因,大多数学生对我在黑板上写的数学方式,并不是十分理解,虽然对着黑板又引导学生把找次品的过程又说了一次,但亡羊补牢的效果已经不明显了。在学生说方法时,我不应该随机板书,而应该跟学生点明,由于随着物品数目的增多,找次品的过程就更加地繁琐,所以要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从而引出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的过程,边回想刚才学生找次品的方法,教师边随机板书,也边介绍怎么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现。

由于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过程这一环节落实地很不到位,导致下面的环节的瘫痪,所以学生从8或9个物品找出次品,在小组内探索花的时间很多,集体反馈时花的时间也很多,但学生都只是还停留在口头表达层次上,并不能用数学的方式很好地表达出来。

一堂课要想上得成功,必须环环相扣,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落实到位。这三次的上课,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是整节课的引领人物,教学节奏的把握尤其重要,这是我今后教学应该尤其要注意的,高段教学的节奏该怎样把握呢?以后要多听听高段老师的课,多学习他们教学时节奏地把握,哪里该讲,哪里不该讲。

找次品教案及反思篇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进行《找次品》的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凸显数学建模和优化思想。

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从5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通过从3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5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9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8个玻璃球中找一个次品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3瓶中建立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根,在5瓶中对找次品的方法进行建模,在9瓶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及时进行优化:这种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所称次数最少,最后在8个玻璃球中进一步优化方法:在利用天平找次品时,首先要把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时就平均分,不能平均分时就尽量平均分,这样,所称次数最少。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用天平实物进行试验,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学生看不太清楚,实验效果不明显;每一次称时,都需要对天平进行调节与处理,麻烦且费时。但在本节课中,又必须要借助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模和推理。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天平模型来直观演示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又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后面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我要求学生边摆边说,从而训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学生的叙述过程中要求语言尽量简洁,如:在天平的两个托盘里各放2瓶,可以说成2,2一称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表述会更清楚,语言会更简洁、准确,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的完整、快捷,从而提高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从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本课容量大,时间紧,很不容易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根的建立,方法建模时,要求学生要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过程,在后面教学中,就直接利用已经发现的结论,不再重复、累赘的叙述。例如:27(9,9,9)第一次9,9一称,然后再从9个里面找次品,就直接利用前面的结论。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

接到期末考试的时间,确实有点紧,在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怎样讲的.前提下,直接让学生讨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学生说:“分组法最省时间。”我直接说:“好!下面讨论怎样分组最优方案。”

“我总结出来了,分成三份。”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是3的倍数时,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找出次品。要平均分成三份哦!”

“说的很到位,谁还有补充。”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不是3的倍数时,也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每份个数尽可能接近,使多的一份与少的1份只相差1。”

“补充的很全面,把樊静祎与刘懿贤的加起来就是找次品的规律。”

“好,下面咱们来实战一下!”

让学生把小状元拿出来,开始做!由于刚才讲的快,所以让学生说答案的时候必须说思路。

没有想到,孩子们掌握的这么好!心里窃喜。

找次品教案及反思篇四

从选课到试教,再从教学到收获,这其中波折不断,但我依然收获着它馈赠给我的那些独特的感悟。

通过这次磨课,让我对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是一种活动”的教育教学理论有了一定的感悟。在初始教案设计阶段,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重在从具体的操作到抽象的概括,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找其中1瓶次品的规律,重在结果的呈现。而后期教案设计则围绕着2个数学活动:在5瓶和9瓶中找到1瓶次品展开。课前直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探索的过程中至始至终贯彻: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反思、讲解、再总结。教学重点从教学结果转向了教学过程。数学活动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数学活动与数学活动之间则用反思来联结。整个教学过程重在对学生做了什么与想了什么之后进行反思。因此,让我感受深刻的是,每个环节做什么、反思什么、教师讲解什么,一目了然。

为了避免合作交流走过场或流于形式等倾向,本教学处理如下:

①为了在合作中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合作时每个环节都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只有有了自己的思考方案,在小组讨论中才不会空谈。

②小组合作交流,每人环节有明确的问题,并让学生能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或任务。

如:5瓶的.探索中讨论的重点则是学生要讲清每一种思路的思考过程。在9瓶探索中讨论的重点则是如何用规定的数学符号来表示过程和结果。

③每次合作都有反馈,明确合作的成果,为新的合作奠定新的基础。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5瓶的探索活动中,通过反思让学生发现,把5瓶转化为从2瓶、3瓶中找,要比直接从5瓶中找要来的简单,即把面临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这就是化繁为简。另外在9瓶的探索中,在学生汇报的多个方案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平均分成3份时则是次数最少,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

4、有指导的再创造。学生可以创造一些对他们来说是新的,而对指导者是熟知的东西。如;在5瓶探索中,学生在经历操作、语言表述、画图来表示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后,教师问:如果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以上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你们会吗?学生动手用自己认定的数学符号进行着自由性的创造。在学生展示的方案中,教师进行对比指导,确定出最简洁的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思考过程和结果的方案。当然每节课上完后都有遗憾,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练习6瓶、7瓶、8瓶的探索,这样可能更能说明规律。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它总是缺失弥补的机会,就让我们及进总结、及时反思、争取下一次的渐趋完美吧、

找次品教案及反思篇五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课堂: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尊重教师的个性创造、目标落实有效、学生持续发展。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发现不足,从而改进教学设计。最近教研室开展了“一课同上,同课异构”活动,作为青年教师的我经历了两周的精心准备,并进行了多次的的课堂实践之后,感慨颇多,收获颇多,并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找次品这节课属于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先从3个零件中找一个偏重的次品,再从5瓶口香糖中找一个轻一点的次品,让学生初步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接着再来分析9筐松果中找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用12个零件进行验证,最后设计的巩固练习是:有15箱饼干,其中有一箱是次品,轻一点。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把它找出来?该怎么分?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做一做(称的过程),然后同桌说一说(怎样称的)。看着学生们动手又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我也禁不住加入其中。精心预设后的课堂显得更加活跃,更加生机勃勃。在这时问题出现了,学生在验证时发现12个零件不用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4份,3个3个的也可以只用3次就找到次品。我随即问道:“有没有比平均分成3份更少的分法?”学生:“没有。”“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平均分成3份去称,次数一定是最少的。”我仓促的进行了小结。40分钟的课堂就这样结束了,带着遗憾,带着疑问下了课。

课后我又反复解读教材,回忆着课堂上的一个个镜头,听了其他老师的点评和建议,我重新备课,又进行了第二次上课。

这次我是这样预设的,把3个零件和5瓶口香糖作为学生研究的起点,3给以最优策略的暗示,5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师生结合共同研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而9个零件是研究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研究,找出最优方案,并体会最优方案的道理。将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这种方法,在第一次称时,能确定合格品的个数最多。无论天平是否平衡,都能一次排除三分之二的合格品。将第二次称的范围缩小到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这次我把原来的巩固练习换成了有趣的小游戏——猜一猜,猜猜如果有27个、81个、243个待测物品,要想找出唯一的'次品,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让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实现思维的跨越,并从中发现规律,如果待测物品个数×3,那么找次品称的次数会加1。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交流想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进行优化思维的渗透。

本节课所研究的待测物品个数都比较特殊,都是3的倍数,刚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我准备第二课时再研究其他普通的一些数如8个、10个等。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我们习惯性的反应就是“难”,可经过这次磨练,我才发现不是教材难,而是自己太“懒”,不愿意去学习,不愿意去思索,其实方法总比困难多。有效的课堂需要精心的预设,有效的课堂需要不断反思。

找次品教案及反思篇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找次品教案及反思篇七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上这样一课,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备课初衷我认为这一课,是在学习新课标后: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我的新理念能得到充分的应用的一课。对基本思想的认识,这里的思想方法,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这里指的是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而《找次品》一课恰恰能把这一理念应用得淋漓尽致。

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我就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的过程。从3瓶探究中建立找次品的基本模型,然后通过自主探究获得8、9瓶称的次数最少的方案,进而猜测最简方法,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试验,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新课标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本节课教学中两者都有具体体现。在学生独立探究、观察后发现,在找次品次数最少的这些方案中都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于是得出结论,要使找次品次数最少,就要将待测物品分成3份。这一过程属于合情推理。而在对总结的结论用8瓶和9瓶进行小组验证这一环节中,又恰恰运用了演绎推理。两种推理功能不同,却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学生在尝试总结运用找次品最优策略的过程中发展了推理能力。

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本质上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直观,但必须建立在学生亲身经历和感知的基础之上。本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动手实践、集体探究等。但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活动及讨论的时间偏少,但我和学生的心情一样愉快,因为学生有了探索的欲望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这节课也存在不足,由于是40分钟课,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不够充分:如果是60分钟课,在独立探究和小组验证活动中我会增加2—3分钟以便学生充分感知寻找最优策略的必要性;并且在独立研究后我会用4—6分钟,让学生逐一说明10个小球、11个小球找到次品的方法,这样以学带教,从而实现“教师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目标。

总之,这次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成长的机会,使我找到了自身努力地方向!我深信,只要我们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铺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找次品教案及反思篇八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集体备课后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习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通过今天教学实际来看,效果更好一些。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2、板书设计本课板书很难设计,很抽象,不容易使孩子们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在第一次试讲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用下划线来代表天平,上面的两个数字代表托盘两边的物品数量,这样就更形象一些,让孩子们也更容易理解一些。但改过之后,分析天平两边出现的两种情况,不如以前清楚、易懂。究竟哪种方法更利于学生理解,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

找次品教案及反思篇九

从真正开始设想这节课到开课大概有3星期,在这二十来天的时间里,我轮回着与许冬丽导师设计教案、试教、讨论、修改这一过程。直到最后一次的修改是在开课前一晚上,改完心里似乎是有那么一点肯定的,但上完后才直到有那么多的遗憾!

首先我不得不佩服许冬丽导师的眼里,她一眼看出了我上课时的情绪低沉。真的,这节课我没有试教时的状态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情绪亢奋,能引领学生的情绪与状态。这是第一个遗憾,也是我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必须要避免。

接着是我课堂调控能力的不足,在教2个物品里找次品的环节中,由于自己没有好好引领,导致学生被我多余的举动与语言给糊涂化了。要知道这是最简单与最开始的环节啊,在这里就弄不清楚,接下来就可想而知了,学生根本就没有那种主动性。再加上我在情绪的调控上失败,整节课给自己的感觉就是很拖很拖。

最后来说说我教学语言和机智的欠缺吧。首先是课前唱歌,本来想让学生调整状态的,没想到学生说不会唱,我在那会儿也没想到要玩个游戏什么的,也就这么突兀的就开始上课了。接着就是我在教学中语言重复不精炼不规范。有些问题如果老师问的精准就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思维发散,从而可以节省时间,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这个需要我在今后每一节上课中不断注意,不断改进才能慢慢达到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得过来的。

当然这节课也是有优点的,毕竟有许冬丽导师的大部分心血在里面。

首先是教学具的'轻便,可重复利用,且直观易懂。吹塑纸,在小时候作手工的时候接触过,但不知道它叫什么,长大之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了,以至于许老师说到吹塑纸的时候我还是很纳闷这个怎么用,原来只要用水就能使它贴在黑板上了,非常方便。

接着就是教学环节设计的层层递进,思路非常清晰。我想如果不是自己没有好好把握,换成许冬丽导师去上的话,肯定是很精彩的。

虽然有太多的不足与遗憾留下来,但我并不泄气。我知道进步需要在不断的失败,然后不断的反思才能得到的。我也知道在教学道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一路上又有太多太多的东西等着我去学习与探究!

找次品教案及反思篇十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找次品教学反思。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与不足。

(1)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首先,我以讲故事美国航空飞机爆炸导入,抓住学生好奇心理,(飞机的爆炸真的和一个次品有关)课一开始,发挥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主体意识。而后又加以课件来解决他们心中的某些疑问,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民主导学中渗透“退”也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我在教学中体现了华罗庚“退”的数学思想——善于“退”足够“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把复杂的问题退回简单化,再从解决简单的问题中发现规律,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从81瓶钙中找一个次品,用天平称,至少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学生猜无论如何都要81次,有的说42次。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首先研究2瓶,3瓶5瓶等逐渐寻找规律和方法,最后找到“平均分3份来称所需次数最少”的方法,然后用找到的方法来解决从81瓶中找次品的问题。后来经过探究后发现从81瓶中找次品只需4次即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数学的奇妙!从而激发了学生数学的学习欲望。

(3)展示交流中体验“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猜测与验证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接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就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首先从9瓶中找1瓶次品的几种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次数最少,是否无论是多少瓶都是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那?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实验,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得出待测物品是3的倍数后,我适当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快地分别说出了所要称的次数。这一拓展,有效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1)本节是思维训练课,但最终是不是所有的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呢?现在反思一下,确实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2)另外所用的图示的办法,应该多做讲解,要让每一位同学能熟练的运用它。

(3)在板书中由于看到黑板是一块,本来设计的板书临时改为2列,结果出现了板书中“操作方法”占了2行。总之,这次教学优质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对症下药!我深信,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找次品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从选课到试教,再从教学到收获,这其中波折不断,但我依然收获着它馈赠给我的那些独特的感悟。

通过这次磨课,让我对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是一种活动”的教育教学理论有了一定的感悟。在初始教案设计阶段,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重在从具体的操作到抽象的概括,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找其中1瓶次品的规律,重在结果的呈现。而后期教案设计则围绕着2个数学活动:在5瓶和9瓶中找到1瓶次品展开。课前直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探索的过程中至始至终贯彻: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反思、讲解、再总结。教学重点从教学结果转向了教学过程。数学活动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数学活动与数学活动之间则用反思来联结。整个教学过程重在对学生做了什么与想了什么之后进行反思。因此,让我感受深刻的是,每个环节做什么、反思什么、教师讲解什么,一目了然。

为了避免合作交流走过场或流于形式等倾向,本教学处理如下:

①为了在合作中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合作时每个环节都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只有有了自己的思考方案,在小组讨论中才不会空谈。

②小组合作交流,每人环节有明确的问题,并让学生能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或任务。

如:5瓶的.探索中讨论的重点则是学生要讲清每一种思路的思考过程。在9瓶探索中讨论的重点则是如何用规定的数学符号来表示过程和结果。

③每次合作都有反馈,明确合作的成果,为新的合作奠定新的基础。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5瓶的探索活动中,通过反思让学生发现,把5瓶转化为从2瓶、3瓶中找,要比直接从5瓶中找要来的简单,即把面临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这就是化繁为简。另外在9瓶的探索中,在学生汇报的多个方案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平均分成3份时则是次数最少,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

4、有指导的再创造。学生可以创造一些对他们来说是新的,而对指导者是熟知的东西。如;在5瓶探索中,学生在经历操作、语言表述、画图来表示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后,教师问:如果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以上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你们会吗?学生动手用自己认定的数学符号进行着自由性的创造。在学生展示的方案中,教师进行对比指导,确定出最简洁的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思考过程和结果的方案。当然每节课上完后都有遗憾,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练习6瓶、7瓶、8瓶的探索,这样可能更能说明规律。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它总是缺失弥补的机会,就让我们及进总结、及时反思、争取下一次的渐趋完美吧、

找次品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集体备课后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习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通过今天教学实际来看,效果更好一些。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2、板书设计本课板书很难设计,很抽象,不容易使孩子们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在第一次试讲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用下划线来代表天平,上面的两个数字代表托盘两边的物品数量,这样就更形象一些,让孩子们也更容易理解一些。但改过之后,分析天平两边出现的两种情况,不如以前清楚、易懂。究竟哪种方法更利于学生理解,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

找次品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找次品》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优化时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的方法运用优化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那么,怎样体现出数学味呢?怎样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呢?教师在本节课作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5件物品,找出其中的一件次品。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找次品的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

本节课中教者还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贯穿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学会找次。

找次品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上这样一课,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备课初衷我认为这一课,是在学习新课标后: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我的新理念能得到充分的应用的一课。对基本思想的认识,这里的思想方法,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这里指的是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而《找次品》一课恰恰能把这一理念应用得淋漓尽致。

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我就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的过程。从3瓶探究中建立找次品的基本模型,然后通过自主探究获得8、9瓶称的次数最少的方案,进而猜测最简方法,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试验,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新课标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本节课教学中两者都有具体体现。在学生独立探究、观察后发现,在找次品次数最少的这些方案中都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于是得出结论,要使找次品次数最少,就要将待测物品分成3份。这一过程属于合情推理。而在对总结的结论用8瓶和9瓶进行小组验证这一环节中,又恰恰运用了演绎推理。两种推理功能不同,却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学生在尝试总结运用找次品最优策略的过程中发展了推理能力。

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本质上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直观,但必须建立在学生亲身经历和感知的基础之上。本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动手实践、集体探究等。但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活动及讨论的时间偏少,但我和学生的心情一样愉快,因为学生有了探索的欲望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这节课也存在不足,由于是40分钟课,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不够充分:如果是60分钟课,在独立探究和小组验证活动中我会增加2—3分钟以便学生充分感知寻找最优策略的必要性;并且在独立研究后我会用4—6分钟,让学生逐一说明10个小球、11个小球找到次品的方法,这样以学带教,从而实现“教师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目标。

总之,这次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成长的机会,使我找到了自身努力地方向!我深信,只要我们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铺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找次品教案及反思篇十五

在上这课之前,我已有所耳闻——《找次品》这一内容比较难上,教学完之后确有实感。我在试教时(五1班),学生们的表现比较活跃,且能跟着老师的预设完成教学目标,可是这堂课却恰恰相反,可能与五2班学生的学风有一定的关系。经过反复琢磨,反复推敲,可能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较少,导致学生印象不深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使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自主探究活动少之又少。例如:在学生自主探索5个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时,学生们是在思考,可更多的是想到一种策略后,就不去思考别的方案了。即便其他同学有别的想法,也无瑕去顾忌。因此,在这样的.心境下学习,效果就不佳了。

(2)形象教学还未铺垫好,逻辑思维就无法跟上。学生的思维还需要表象的支持,在本堂课表现为实践操作。当学生们还未真正理解5个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的方案时,急匆匆进入下一环节——9个物品中找到一个次品,显然这一步迈得太大了些。应该先让学生总结出5个次品中找到1一上次品的一般方法,总结、提炼之后,升华到逻辑思维的层面,之后再探究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会使课上得更全面、更有效,孩子们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些。

(3)课堂气氛调动不够。整堂课上完之后,总感觉很压抑,无论是老师的表现还是学生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分析之后,我认为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老师没有把持到学生的“现状”,一个知识点教学之后,学生的学情是否已经改变?是否能接受下面的知识?这些,都无从考证。只凭老师单方面的意愿进行教学,按部就班,低效乏味!

这次教学展示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对症下药!我深信,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